基金博弈演绎成勇敢者的游戏 狂飙还能持续多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09日 06:18 深圳特区报 | |||||||||
随着行情不断走高,已经成为市场主力的基金越来越摒弃曾经保守的操作方式。“谋取超额收益”和“波段操作”理念正被更多的基金所倡导。据悉,不少即将问世的新基金也计划打出积极进取的口号,争取投资者认同。如此基金狂飙还能持续多久呢? 2003年,基金全行业获得近10亿元收益,将券商整体抛在后面,使基金投资策略明显成为市场的焦点。今年基金队伍日益壮大,刚刚传出两只基金首发规模超过百亿份的消息
从“稳健”到“进取”的转变 2001年股市大跌后的阴影渐渐远去,选择激进投资理念正成为新基金的共同趋势。一年前,市场还在为基金波段操作是否有违价值投资理念争论,也曾质疑基金过于进取是否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之下,不利于持有人的利益。事过境迁,基金2003年漂亮的业绩,正在将争论的声音淹没。而从银行、证券公司等代销机构传来的信息表明,越是进取的基金产品,似乎越能够吸引投资者的注意。而那些相对保守的品种,正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赎回压力。 谋求业绩排名榜靠前的位置,与2003年基金群体罕有的集中持股度,几乎构成了基金选择进取的最重要理由。据统计,2003年基金重仓前20只股票的市值高达463亿元,虽然重仓前20只股票占用资金绝对额大幅增加,但是占基金持股市值的比例却没有上升。基金2003年6月30日持有的重仓前20名股票,市值占基金持股总市值的46.35%。而到了12月31日,这一比例下降到45.12%。基金将876亿元的资金压在100只股票上。基金持有流通股比例在10%以上的股票有88只,占用资金702.84亿元。 进取者不再是孤独者 去年,基金在价值投资口号下,的确在市场托起了20%的股票,并造出了“核心资产”的新词汇。一年前,基金经理们小心翼翼地在大盘股中调整持仓构成,尽管有部分基金经理不满足于20%的股票“弹药库”,但那些尝试搞点“另类”投资的基金经理,往往也不得不屈服于市场的力量。 不过,经历了持股高度集中后,进入2004年,不同的基金经理们正决心打出自己的特色来。而在追求净值增长的竞争中,曾经为市场诟病的基金“低吸高抛”的行为,也正获得市场认可。华宝兴业的多策略基金公开宣布,要在板块轮动中,挖掘不同时期超额收益最大的板块进行投资。这种带有明显短期行为特色的主张,几乎涵盖了现有上市公司的所有分类。基金经理童国林承认,“多策略基金”属于激进型,在牛市更有优势,“不愿错过牛市赚钱机遇”。 一度被误认为指数基金的鹏华中国50,正在四处澄清,该基金是积极进取的,要牟取超额收益。基金经理黄钦来对存有疑虑的投资者表示,鹏华中国50基金就是要在中国一千多只股票中反复筛选出50只收益价值、或是成长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进行积极主动的投资。 基金跑马圈地未雨绸缪 海外实践表明,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投资机会是不断减少的。美国“股神”巴菲特曾说过,基金过去与现在的业绩差异,大约75%都可以归因于资产规模。基金规模的急剧扩张,同样迅速地缩小了投资选择的领域。他认为,“在整个50年代,我们拥有的股票市值不超过1000万美元,而年收益率平均在60%以上。但以我们目前的资产规模,业绩能够比市场高出3%已经是异想天开了”。 目前,已经和正在准备上报新产品的基金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积极的股票基金,基金之间“跑马圈地”的行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也引起了业内的不安。而美国基金专家约翰.鲍格尔针对美国基金业的发展分析指出,基金规模的急剧扩张,将提高基金的交易成本,短期策略将比长期策略成本更高,进取型策略比消极策略成本更高。这似乎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国内基金追求短线收益的目的,即从长期看,主动型基金的业绩难以保持增长的势头,而在市场已经明显转暖的时候,通过进取和主动的操作,基金经理们将为自己储备足够的过冬粮草。 本报记者王轲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