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沉睡”耕地 挖掘产能潜力——甘肃创新推进撂荒地整治建设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

激活“沉睡”耕地 挖掘产能潜力——甘肃创新推进撂荒地整治建设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
2022年06月16日 14:10 农业农村部

  闲置多年的撂荒地,不仅“变身”成了平整的高标准农田,还被合作社统一流转、统一种植,“沉睡”多年的耕地被重新激活。今年以来,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蒲杏村发生了一个新变化:该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思路,积极引导75户村民将600亩撂荒地流转给村里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集中翻耕整治,分类种植荞麦、小麦等粮食作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发生在蒲杏村的这一幕,只是甘肃省全面推进撂荒地整治的一个剪影。数据显示,2020-2021年,甘肃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截至去年底剩余撂荒地200万亩左右。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撂荒地整治,坚持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刻认识撂荒地整治在拓展粮食生产空间、有效缓解种粮和发展特色产业用地矛盾中的重要作用,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把撂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探索出了撂荒地整治的成功模式和行之有效的办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障粮食生产的作用。

撂荒地“变身”高标准农田

  原本狭窄的坡地,如今变成了田面宽且平整的高标准梯田,整个山梁都已被新整修的梯田所覆盖,成了一个种植荞麦的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这是日前记者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以前,由于种地效益不高、村里的人外出打工等原因,全村形成了2100亩的撂荒地。”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说,去年以来,村里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借助项目实施,撂荒地也全部完成了整治。“我们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对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村里鼓励村民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百页村坚持“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把全村生产条件极差的撂荒地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拓宽新修生产路,并且因地制宜配套排水边沟。对新建高标准农田,村里在农户自筹农家肥的基础上,每亩配套增施100公斤的有机肥。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田间的生产路宽了、好走了,大的农业机械能用上了,种植方式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也提高了。过去一个人如果种10亩地肯定忙不过来,但现在种50亩都没问题。”陈明说,每年5月是村里种植荞麦的时节,村里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的2000亩荞麦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正在抓紧种植。同时,村里正引导村民积极种植马铃薯、燕麦等作物。

  跟百页村一样,记者在安定、会宁两个县区的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把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将撂荒地建成了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甘肃各地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推进撂荒地整治,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既整治了常年撂荒,又改善了生产条件,进一步夯实了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村集体和合作社“挑大梁”

  撂荒地整治完成了,部分农户却无力耕种,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甘肃把撂荒地整治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相结合,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打通了撂荒地整治的“最后一公里”。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采取把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相结合的办法,由村集体统耕统种,有效解决了撂荒地的耕种问题。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全村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流转了2600亩,创建了20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撂荒地整治并流转,村民不仅可以拿到流转费,还能在种植基地季节性务工挣工资。这样一来,粮食产量上去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也壮大了,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也进一步提升了。

  会宁县积极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发展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说,去年以来,会宁通过实施绿色种养循环试点等项目,支持金芋马铃薯合作社、健民马铃薯合作社、文兵农机合作社、希望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流转整治撂荒地6.4万亩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方共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积极探索规模化经营路子的同时,甘肃还通过大力开展以农机作业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为整治后的撂荒地提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等全程托管服务,解决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的后顾之忧。

  “我们积极探索‘托管+流转’的方式,为4600亩整治后的撂荒地提供服务。其中,合作社流转面积为1300亩,主要用于种植马铃薯。”在安定区称钩驿镇,安泰农机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张廷发说,目前,合作社共为全镇14个村以及周边乡镇的1.6万亩耕地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

  “撂荒地经过整治变成高标准农田后,适宜农机作业的面积在大幅增加,而且作业的成本降低了,安全性和效率提高了。”在靖远县,白银帝尧农业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武建林说,为服务区域高标准农田和撂荒地,公司积极加强甘肃乃至西北适用农业机械的研发推广,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有力地助推了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  

为粮食生产拓出新空间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基础薄弱、种植结构单一、农业收入微薄,大部分村民以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加上整体移民搬迁和村民自发迁出后群众居住极为分散等原因,永登县通远镇边岭村土地大面积撂荒并呈逐年增加趋势。为彻底整治撂荒地,通远镇政府引进河南的农业投资大户,整体流转了边岭村的1万亩撂荒地种植粮食作物。

  “我们将撂荒地整治与粮食安全生产相结合,通过农户复耕一批,代耕代种一批,大户经营流转一批,村集体、农机服务托管一批,兴修水利提升一批,宜粮则粮,宜特则特,激活了沉睡的撂荒地。”永登县副县长陈光华说,永登县还将撂荒地整治与政策撬动相结合,加大宣传引导,按照“多种多补、撂荒不补”的原则,发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农膜、化肥等资金、物资的杠杆作用,出台撂荒地整治补助政策,专项列支撂荒地整治补助资金,减轻农民及经营主体的整治投入压力,推动撂荒地全面复垦复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跟永登县一样,甘肃各地把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复耕复垦种粮的积极性,撂荒地整治正逐步成为甘肃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全省已复垦种植马铃薯、大豆等作物123.86万亩。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治撂荒地8200亩,新修高标准农田1万亩。在有效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的基础上,村里积极引导合作社流转种植和群众复耕。”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说,今年,全村种植小麦、全膜玉米、马铃薯、荞麦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各2000亩。村里还借助科技特派团的帮扶,建立了50亩马铃薯核心示范基地,进行品种筛选试验,集成推广测土配方、病虫害统防统治、脱毒种薯、种薯拌种、优良品种、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全力推动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创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甘肃省 合作社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22 盛帮股份 301233 --
  • 06-21 福元医药 601089 --
  • 06-21 联合精密 001268 --
  • 06-20 普瑞眼科 301239 --
  • 06-16 信邦智能 301112 27.53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