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国最为火爆的场面可能就是在各大城市召开的2003年高校毕业生招聘会。11月20日是教育部准许用人单位进入高校招聘的第一天,自此,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进入了求职的高峰期。与往年不同的是,2003年是我国自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来第一个毕业高峰年,全国将有高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增幅达30%。毕业人数猛增,社会的需求状况怎样呢?会不会因供求不平衡带来就业的困难?今天我们《经济半小时》来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扩招后第一个毕业高峰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扩招”,按照当年统计,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52万人,增幅高达48%。在此后的2000年、2001年,扩招增幅也分别达到38.16%和13.3%,到2002年时,这一幅度下降至相对平稳的10%左右。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时,大家都担心扩招会带来毕业生就业的困难。明年就是高校首次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年,他们的就业形势如何呢?前两天北京召开了首场2003届北京高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双向选择会,《经济半小时》记者鄢闻余赶到现场进行了采访,来看看她当时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记者:我现在是在大学生体育馆的门口,现在我们看到门口排队的学生队伍,已经延伸到50米以外了。在这场招聘会上,估计会有200多个单位,提供6000多个应聘的职位。他们当中的很多毕业生也许就要通过这个双选会,开始新一轮的就业竞争。
这是北京市面向2003年毕业生举办的第一场招聘会,售票仅开始了两个小时,主办方就因为担心场馆的容纳量有限,一度停止了售票,许多排队的学生从上午10点就开始等待购买下午的门票。
在这次举办的专门针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双向选择会现场,记者看到,往年参加过双选会的联想、华为等高科技企业都没有在本次双选会上露面。为数很少的几个知名企业的展位被递交简历的学生围得水泄不通。
高学历不约而同地成为许多单位招聘人员的条件。为什么今年双选会的招聘方向学生设置如此之高的门槛呢?据主办方介绍,2003年北京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本专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将达11.2万人,增幅达到26.3%,其中研究生2.3万人,比今年增长27.1%;研究生毕业人数的迅速增长提高了毕业生整体学历的层次,势必对本专科学生的就业造成很大压力。
上周北京市一共举办了两场大型招聘会,有400多家单位参加会展,总计提供了1.2万个职位,参加应聘的学生达到5万人次,应聘学生和招聘岗位的比例几乎是5:1。
政府制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
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和用人单位的减少、门槛的提高使得就业形势显得格外严峻,人们担心的扩招会带来就业困难似乎正在成为现实。针对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相关政策,力求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来看一下相关的背景。
2003年是我国自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来第一个毕业高峰年,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大学生就业政策。
这些政策规定,省会以上城市要积极放宽毕业生的落户政策,省会和省会以下城市要放开对毕业生的落户限制,对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公安机关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简化手续;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至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
政策还规定,离校前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延长择业期,从当年7月1日起,延长期限为两年。两年内学生的户口、档案根据学生本人意愿可以转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继续在原就读学校内保留。
教育部等四部委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从业者和初次就业者必须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对新增加的就业岗位,要优先录用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
除了教育部等四部委取消有关户口限制的政策以外,各地还要求进一步完善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对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职业,就业者必须持证上岗。这些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使接受了系统教育的大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成都双向选择会5天8万人应聘创历届之最
对于明年就要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来说,现在又到了他们找工作的高峰期。作为我国高校扩招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与往年相比,他们面临的压力也许更大。为摸清这些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我们的记者来到了成都2003年大中专毕业生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现场。那现场的情况怎么样呢?
记者:我现在是在本次招聘会临时开辟的一个分会场上,虽然是招聘会的最后一天,但是我们看到大学生求职的场面十分火爆。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招聘会来人之多完全超出他们的预料。
据了解,这次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是由成都市人才市场主办的,从11月16日开始,每天一个专场,共持续5天,分别是国有企事业专场,
高新技术企业专场,三资、股份、民营企业专场,交通、房地产、服务行业专场和医药卫生、师范文教专场,其目的就是为了分流人员,使供需双方的选择更有针对性。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仍然是场场爆满。为防止意外,他们不得不又连续增开了两个分会场。
在现场,记者看到,无论是主会场还是分会场,各个用人单位的招聘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队。为帮学生赶制个人简历,许多复印点都生意火爆,人满为患。据主办方介绍,由于接待学生太多或排队的时间过长,头几天甚至还出现了招聘人员和学生晕倒的现象。特别是在开始的第一天,由于学生太多,主办方不得不采取关闭入口的措施,让学生先出后进,分批进入。主会场门前的宁夏街,也不得不采取暂时的交通管制措施。成都商报记者王红向我们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王红:当时就看到有一个小女孩,她想去投那个简历。根本挤不进去,大家都在那里排队。她就非常着急,差点哭出来,她男朋友索性就把她高举在自己的肩膀上面,把那个简历递到工作人员手里面。
面对大中专毕业生应聘如此激烈的竞争场面,用人单位却十分高兴。
用人单位:效果很不错,有大量的人才,这样我就可以优中选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5天之内,本次招聘会共吸引了近8万名大中专毕业生进场参加应聘,影响波及四川、重庆、陕西、河南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无论是求职人数还是组织规模均达到了成都市历届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之最。
2003年成都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在火爆中开始,又在火爆中结束。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这次见面会有哪些不同?我们采访到了这次供需见面会主办方的负责人——成都市人才市场主任黄万荣,来听听他的看法。
主持人:根据我们的了解,你们以往举办这样的大中专学生供需见面会,一般都是放在春节前后。那今年为什么会一反常态提前到11月中旬呢?
黄主任:今年我们已经感觉到就业压力很大,因为今年是扩招以后第一年大学生进入市场,这样势必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所以说我们及早地提出让他们进入市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才能的单位。
主持人:这次的招聘会简直是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那你们在举办之前有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学生参加?
黄主任:今年的火爆,我们虽然事先做了充分地测算和调查,但是还是出乎我们之所料。第一天我们预计是1万5千人左右,结果来了近3万人。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我们进场人数是7万8千多人,往年我们搞两天只有2万5千多人。
主持人:可见这大学生们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那么人才市场做了哪些工作来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找到他们所合适的工作?
黄主任:为了让招聘双方有个经常的、良好的交流环境,我们提供了网上的人才服务,包括移动通讯服务,只要把他们的基本情况按我们的要求输入进去以后,我们的移动通讯每天都会给他们提供单位需求的信息、适合他本人的信息。通过这次市场招聘,我们还准备以后专门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直接到成都的企业进行实习,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和企业接近,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学生招聘单位大中专毕业生积极应对严峻形势
成都的这次大中专生供需见面会可以说是历届见面会中最火爆的一次,前来应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其数量达到了历史之最,就业难度也相应增加,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前来应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从第一天的供需见面会上回来,四川师大非示范专业的毕业生徐良果和他的几个同学心情非常糟糕,面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几个决定暂时回家商量一下。
毕业生:第一天去觉得人太多了,人山人海。
记者:你在招聘的时候用人单位对你们这些大学生是什么态度?
毕业生:态度不是很好。
记者:都有什么表现?
毕业生:本科生,是一般大学的,不是重点大学的,他就直接把你的简历退给你,说“对不起,我们不需要你这种人”。
记者: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们心里是什么感觉?
毕业生:当然是非常地懊恼。
然而懊恼的绝不仅仅只是徐良果和他的这几个同学,在招聘现场,记者看到,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们其实都并不轻松,为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曾冬梅和她的两个同学都各自买了5张门票,几乎天天来这里寻觅,可是结果并不理想,无奈之下,学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的她们只好把目光投向了这家以做糕点为主的食品店。
毕业生:现在没办法,专业不对口的事情很多,就业形势也不怎么样,只能这样了。
尽管专业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能否被这家食品店录取,这对曾冬梅来说还依然是个未知数,因为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仅在这次招聘会上,这家食品店就已收到了1000多份大学生应聘简历,而他们实际需要的人数才不过100人。
在这次招聘会上,记者发现,前来这里招聘的用人单位档次其实并不高,它们大多数都是四川的一些中小企事业单位,并且有不少专业都是冷门,可即使这样,大学生们也都争先恐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的双向选择在这里其实演变成了用人单位拥有绝对选择权的单向选择。这家单位甚至临时提高用人条件,将专科改成了本科。为了增大应聘机率,不少学生只好采取广种薄收的办法,多投简历,在现场,记者看到,因为带来的简历已经发光,这两位女同学正在忙着临时赶制。
毕业生:主要是因为我今天带的简历不够。
记者:你带了多少本这样的个人简历?
毕业生:带了10本。
记者:今年招聘,你们需要准备多少份这样的简历?
毕业生:差不多二三十份。
在四川师范大学的办公室里,徐良果的老师吴刚也正在为学生的毕业分配而犯难。
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咱们电子工程学院非师范类的毕业生,目前落实单位的有多少?
吴刚: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人。
记者:这种落实的情况让人满意不满意?
吴刚:不是太满意。
然而就在吴刚为学生的分配而着急的时候,徐良果他们却在家中想出了主意,他们要像用人单位一样在会场租个展位,变被动为主动,摆摊聘单位,以便让进场的用人单位都注意到他们。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学校、家长和会场主办方的支持,徐良果的父亲当即挥笔为他们书写宣传广告:四川示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寻求伯乐。
于是,成都首个学生招聘单位的摊位便在招聘现场正式亮相,徐良果和他的17位同学也便成了会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截止到招聘会结束,这个学生摊位总共接待了13家用人单位,几乎每个同学都选中了2到3家,与那些感叹找单位难的大学生相比,这些学生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毕业生:虽然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办法还是能够想出来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嘛。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获知,本次大中专学生双向选择见面会,680多家用人单位共提供各类工作岗位18000多个,与到会的近8万名学生相比,平均每5个人在竞争一个岗位。而去年的双选会,求职学生和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之比最高也不过3比1。
压力名牌高校同样面对
2003年是毕业生的高峰年,与往年不同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走向市场化。以往大都是用人单位主动与各个高校联系,甚至向学校提供赞助,希望得到学校培养的大学生;现在各个高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要到企事业单位去跑、去宣传,甚至学校领导也做起了学生的“推销员”。清华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名牌大学之一,他们是如何指导学生就业的呢?我们记者到清华大学进行了调查。
记者在清华大学了解到,现在学校各系已经没有了主管毕业生就业的老师,全校的6000多名毕业生全都自己到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去办理所有和就业有关的事情。
宁小洲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下午他就会到就业指导中心去参加一个招聘会。
全校6000多毕业生的资料都被输入就业中心的数据库管理,磁卡就是每一个学生的身份证和档案袋,学生到就业中心来参加招聘、办理签约手续等一系列与就业有关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它来管理和记录。
迄今为止,宁小洲参加过的所有招聘会全都是在本校举行的。
就在宁小洲参加技术型人员招聘会的时候,隔壁的会议厅里,一家外资的咨询公司也正在进行他们的人才吸引战。从会场看,这家公司为招聘会派出的整齐阵容和对现场演讲的设计不亚于一个公司在争取大订单客户时的作为。在这样的招聘会上,需要尽力表现以吸引更多机会的似乎不是学生而是用人单位。
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把与有关就业的事情全部统一到一起来管理,集中与各相关单位进行联系,并且程序化地把用人单位请进校园来,为招聘双方的见面搭建了桥梁。
据有关人员介绍,这样有利于把各院系协调起来,主要是现在企业要人不仅仅是要某个专业的,所以在整个学校举办企业招聘会,各院系的人都可以来参加,这样整合了学校的资源。
与招聘方的直接见面和沟通无疑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中心里,这样的招聘会,平均每天都有5场,而更加密集的招聘活动将在后期举行。
据就业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这些公司陆续也会到其他相关的名牌高校去举行类似的招聘会。
来招聘的公司都没有在现场回收学生的简历,而是向学生公布了公司招聘人员的邮箱地址。参加完今天的招聘会以后,宁小洲通过互联网向公司发去了求职信。在宁小洲看来,这家公司符合他既能有职业发展前景又有较丰厚的收入的择业愿望。
截止到记者发稿前,已经有近60个单位在清华举办了招聘会。其中,国有企业有十几个,其余大部分都是外资和合资企业。同样是名牌大学的北大也和清华一样,招聘会场次已经排到了12月中旬。仅北京市开始招聘毕业生的第一天,就有宝洁、太古集团、安捷伦、富士康等10家单位在北大和清华举行了招聘会。
清华大学作为名牌高校,在往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个清华的学生毕业时,至少会有十个就业机会供他挑选。但今年毕业人数的猛增,他们也感到了就业的压力。我们采访到了清华大学杨振斌,来听听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意见。
主持人:清华大学的学生好像有更多的和那些招聘单位见面的机会,就好像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那今年清华的就业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杨书记:今年我们的毕业生和去年相比,也有较大的增长,从原来的2500人左右要增长到3400人左右。所以,今年我们学校同样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就业压力。
主持人:那么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清华有什么样的对策?
杨书记:我想从两个层次来介绍,一个就是从我们就业中心这个角度,他们做了不少工作。
主持人:你们这个就业中心又是怎么样来帮忙牵线搭桥的呢?
杨书记:比如说,他们主动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很早就发函希望用人单位到清华来招聘人才。在这个过程当中,按教育部提供的时间,从本月20号开始,我们会组织大、中、小三种类型的招聘会。
主持人:其实有很多学校,他们也都会举办这样的招聘会,那清华还有什么比较独特的措施?
杨书记:还有其他的一些服务,比如我们设了一个网上咨询系统,能够把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非常快地在网上公布出来。比如说上午信息到了,他们可能中午下班前或者最晚下午就把信息公布出来。这样我们同学就能够在最早时间,甚至是第一时间,看到社会对他们的需求,而在这个网上又提供了同学们和用人单位之间一个交流的平台,他们相互之间也可以建立一种交流。这样,在校内初步形成了一个校内就业小平台或者说小市场。
主持人:清华大学作为我国的名牌高校,他们的做法也许是一个特例,但对于其他普通高校来说,值得借鉴的应该是,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一个合作的平台,更好地为大学毕业生服务。
扩招倡导者汤敏:拓宽招聘渠道提供多种选择
主持人:扩招带来就业的压力,作为当时扩招的倡导者,他们是否预计到了呢?对于大学毕业生,他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我们采访到了当时扩招的倡导者之一,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先生,听听他的看法。
主持人:作为高校扩招的倡导者,现在看到在人才市场上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您会不会感到挺恐慌、挺担心的?
汤博士:我倒不觉得恐慌,比如说成都市场,它主要只是反映了成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成都人才市场,不仅成都的学生可以来,整个四川省甚至是全国的学生也都可以来。学生是面向全国择业,他可以到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上去,但是对企业来说不是这个样子。第二个是比较远的企业,它的需求没有反映在目前这种人才市场中,所以需要拓宽。
主持人:既然宏观上存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就业市场,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大量大学生感觉到就业压力非常大的情况?
汤博士:我觉得这有几个原因,第一个从市场本身的原因来说,是目前这种招聘形式可能太单一了。所以我们要扩大,比如说网上招聘,比如说我们通过报纸等各种各样的招聘方式,使中小企业和不在大城市的企业也有机会进入人才市场。
主持人:它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和大学生取得联系?
汤博士:它们可以向学校发信息,学校可能专门有这样的人才招聘报纸,或者国家可以专门建立这样的网站,任何的企业要招聘,都可以到这个网站上来发布你的信息。中间的这些渠道和桥梁太少了,所以要增加这方面的渠道。第二个就是学生方面,目前大家都盯着大城市,都盯着大企业,我们再多的企业、再好的城市都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就业,所以大学生要扩大自己的就业面。比如说,现在需要人才多的地方是中小企业,比如说我们的中小城市,甚至我们的县域经济这些都很需要人才。
主持人: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这个问题上,你觉得我们的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汤博士:政府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最近政府已经有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大学生就业,包括我们放松户籍制度,很可能对推动人才市场的市场化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有专家提出,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就业形势,“先就业,后择业”,先找到工作安顿下来,再在工作过程中寻找更合适的机会。(《经济半小时》记者鄢闻余、张志禹、陆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