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中国金融》2004 > 正文
 

改革优先 社科院李扬谈本轮经济波动及宏观调控(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09:32 《中国金融》

  记者:您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如何认识目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本轮宏观调控中,应当如何妥善处理这个问题?

  李扬: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利益矛盾,这是新中国成立55年来反复出现的问题,应当说到现在为止,
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本轮经济波动中,这一矛盾又以一种新的方式表现出来,说到底,它不过是由老问题中衍生出的一个新故事。

  首先,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几个背景需要讨论清楚。就经济活动来说,究竟是以政府为主,还是以企业为主、市场为主?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中国一直说要给企业放权,事实上,迄今为止的“放权”还主要局限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市场主体虽然也得到一些,但真正得到的并不多。在改革开放初期,我非常崇敬的一位经济学家蒋一苇先生,就曾对这个问题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企业本位论》,在文章中,他就特别明确地强调了企业和市场的主导作用。为什么中国老是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主要原因就在于,所谓收、放,都主要局限于各级政府之间,无非是中央政府管多一点还是地方政府管多一点。这种收放格局的最大弊端,都是忘记了经济活动是由企业为主来进行的。所以,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政企不分。

  本轮宏观调控使得我国的政企不分的旧体制弊端又一次显现。市场经济改革就是要让中央政府干中央政府的事,地方政府干地方政府的事,企业干企业的事,居民干居民的事,就此而言,我们的目标到现在还是没有实现。从上一轮改革到现在,中央政府已经下放了很多权力,而且从目标上来说,也是希望放权给企业的,但是从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它更多的是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权力,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的控制能力。

  不妨比较一下,过去,我们的政权、行政体系和企业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大多数企业是国有企业,无论是中央国营还是地方国营,还是部门国营,都是国有的。后来这种状况被逐渐打破了,现在中央直管的企业不到200家,在地方,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地市以下直接管的地方国有企业基本上都不大有了。就是说,用直接管企业的方式来控制经济的状况确实已经得到很大改变。

  但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政府管制经济的现象。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市委书记、市长带领企业去招商,地方政府说要开什么会,搭什么平台,引多少外资,开发区怎么规划等等,经常是书记、市长在上面说,企业在下面忙,有时连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参与其中。也就是说,政府管企业的形式变了,但实质没有变,而且我觉得,目前状况所带来的问题好像比以前还要大一些。为什么这样说呢?不妨比较一下。过去,在以管企业的方式来实行经济管制的条件下,各级政府至少还要衡量衡量成本和收益问题,还要考虑自身财力问题;如果亏损,政府还有切肤之痛。现在则不同,政府倾向于勾画一个雄心勃勃的美好蓝图,它的任务是在安排任务,但却不承担完成这些任务的成本,也较少衡量成本和收益,出了问题,它一般也不承担后果。就此而论,在中国,政府直接管制经济的状况在某些程度上是更加严重了。其实,中央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很多经济问题,我们现在似乎管得太细太具体,一出问题就管起来,一管又出新问题。因此,从根本上来讲,当前出现的问题还是根源于经济体制,还是政府管得太多。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国应当如何来治理经济?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只强调集中统一肯定不行,地方的积极性不可缺少;只强调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也不行,该统一的还须统一。从管理国家的有效性来讲,要形成一种多数人监督少数人的机制,在此机制之下,管理才是有效的。现在的制度则是少数人监督多数人。以本轮调控中大家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土地问题为例。现在很多地方乱占土地,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不可能自己约束自己,需要中央去管。但中央怎么管?全国几百个城市,将近300个地级市,上千个县,中央和地方的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仅靠派几个检查组就彻底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怎么办?这就需要改革土地制度,在土地的产权安排上保证使得每个在土地上生产、生活的人对自己这块土地负责,这样才能形成多数人管少数人的机制,才能有效地避免类似乱占土地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我们的经济中,还有很多与土地类似的问题。比如地方政府搞“形象工程”,应当由谁来约束?政府的行为是在花纳税人的钱,因此就应当由纳税人来约束它的行为,应当由当地居民、企业来进行约束。仅仅靠中央的一纸公文,不可能对地方政府形成有效的约束。最近我看到一个报道,说沈阳市每修一条路都要由市民投票、要听证。这里体现的管理理念是非常正确的,它体现了决策要民主化,预算要由纳税人来监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

  总之我认为,本轮经济波动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政府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问题。它仍然是一个老故事。如果这种体制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不变化,这个故事以后还会以别的方式演下去。

  新的体制应该如何设计,需要我们好好加以研究。总体来讲,我觉得小国的经验对中国这样的大国不适用。我们可以借鉴大国的经验,比如美国、欧盟乃至俄罗斯、印度的经验。虽然它们的体制不能照搬,但是,它们的好处在哪里,我们能够借鉴什么,我们的政府需要保留什么权力、放弃什么权力,这些都值得好好研究。对当前宏观调控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必须提到这个层次上来看,否则还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李扬新闻 全部经济波动新闻 全部宏观调控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