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否主流学界 经济学家梁小民无所顾忌说真话(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 07:41 《新华航空》杂志 | |
为了大众的经济学家
梁小民是经济学家,但常常被业界人士和喜爱他的读者在前面加上两个字——大众。说他是个大众经济学家,是因为,他为大家讲解的经济学通俗易懂,常有曲径通幽之妙。 梁小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更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每读一本书,他都能从其中读出经济学。 一部古典名著《红楼梦》,文学家从中读出的是爱情的永恒、兴亡的规律;艺术家从中读出的是优美的诗词、五颜六色的服饰;而梁小民却从书中“探春改革失败”这一段故事读出、论证出:贾府不过是一个经济单位,爱情也好,斗争也好,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贾府的繁华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贾府的衰落是经济转型失败的结果。梁小民认为,一部《红楼梦》也折射出了今天所说的转型经济学的许多道理。 读《庚子梨园恨》时,他为一代红伶名妓的沉浮而感慨,并联想到了当前京剧的困境,于是写出了《转型经济中的京剧艺术》;读《白银谷》时,他仔细琢磨晋商灭亡的原因,从中感悟到晋商之败关键是中国传统的人治和封闭,而后写出了《探求晋商的衰败之谜——解读白银谷》。对于梁小民来说,读小说时,带着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习惯。 现在,他把这种阅读方式也带到了看寓言中,他的专栏《寓言中的经济学》,就是用各种各样的精妙寓言来讲述经济学的道理,诠释经济学的现象。在他看来,寓言的道理是很深的,寓言和经济学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来自现实生活,寓言可以生动有趣,经济学也可以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 坐在梁小民的书房里,与坐在其他经济学家的书房里的感觉有点不同,书架上居然有大量的文学书籍,这可能是梁小民最特别的阅读习惯,他几乎就是一个小说迷。 去年,梁小民从北京工商大学退休,但他依然很忙碌,经常应邀前往各地讲课,所以,他现在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旅店里,要么就是在开会。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要想安安静静地看会儿书是很难的。但就是这样,梁小民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看了无限多的书。梁小民说,阅读是他的生命。外出讲课,无论在宾馆、候机厅,还是在飞机上、睡觉前,甚至看电视时,都是他看书的黄金时间。 作为经济学家,专业书籍当然必不可少,但凡有新出的经济学著作,梁小民一定先拿来翻一下。除此之外,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梁小民也是广泛涉猎;很多报刊更是经常阅读。与一般读者阅读只为消遣不同,梁小民的阅读目的性极强,他通过广泛阅读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他说:“如果没有阅读文学书籍,我可能就写不出这些作品来,因为文学作品有很深的经济学原理;报刊可以让我了解国内外的一些最新事物,有些文章写的相当不错,为我写文章和讲学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 当然,梁小民也不是对每一本书都这么“势利”。比如吴清廉《中的精神》一书,梁小民认为,此书不是教人怎样做学问,而是教人怎样做人,对提高人生修养有很多帮助;还有他最喜欢的当代自由主义大师、哲学家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一书,因为那里有民众的声音;而他对幼年时代印象最深的是《三毛流浪记》,后来有钱后还专门买了一本,因为,他觉得小三毛的身上有一种正义感。 梁小民把这些思想也带进了写书当中,和他的经济学专业融在了一起。他不愿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而用名词的解释去堆砌他的著作,而是把它当做科普读物来写,力求让更多的朋友读懂,比如他出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可以让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百姓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看懂。 我以为,在向大众传播经济学的意义上,梁小民展现了他的另一层价值: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经济学大师总是视普及经济学知识为己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加里·贝克等都曾为《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等报刊撰写时评专栏,加里.贝克还出版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在我国,我以为,梁小民就是少数几位能游刃有余地穿梭在雅与俗之间,并一直坚持为大众服务的经济学家之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