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全球财经观察》2004 > 正文
 

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 13:23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中国经济正在陷入萧条的风险?

  从去年开始,中国出台了大量旨在缓解投资和借贷过热的措施,担心在诸如钢铁、水泥和房地产业的过快增长将会导致经济泡沫的破裂。11月10日的统计数据似乎缓解了政府的紧张,3个月内,中国工业产出同比增幅首次微幅下降,CPI的下降是否意味着通胀的压力减轻?众多经济学家却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中国限制贷款等措施仅仅减轻了部分投资过热行业的
扩张速度而已。

  与此同时,一位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更是明确预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这次萧条正如同美国1930年代经历的那样,将引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历史是否会再次重演,高速前进的中国列车已经驶向失控的边缘?

  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

  文| 克拉斯穆尔佩佐夫(Krassimir Petrov)

  译| 简非

  最近读完罗斯巴德(Rothbard)的《美国大萧条》(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一书后,我忍不住将美国喧嚣的1920年代与今天中国火热的经济进行比较,并且不得不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1930年代所经历的。本文的目的在于表明一种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为证实我的看法,我将在适当之处引用罗斯巴德的著作。

  在开始之前,我建议所有没有读过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一书的读者都把这本书拿过来读一下。首先,这会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阅读,罗斯巴德的机智写作风格使得阅读这本书充满趣味。其次,该书的第一部分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该理论对于理解信贷繁荣及之后不可避免的泡沫破灭是不可或缺的。最后,该书的第二部分详细阐释了1920年代通货膨胀性繁荣(Inflationary Boom)的出现和原因,提出了一个将之与今天中国经济政策比较的基础。

  为着手进行我们的比较,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检阅一个世界超级强权和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之间的关系。在1920年代,大不列颠是世界的超级强权,美国是正在崛起的巨人。于是,大不列颠独立地施行其经济政策,而美国以多少有些从属的形式调整它自己的政策。今天,美国是这个世界支配性的强权,中国是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因此很自然的,美国独立地施展政策,而中国相应地调整其自身。

  继续我们的比较分析,1920年代不列颠帝国已经在衰落,军事上过度扩张,而为了给帝国的冒险埋单,不列颠求诸于货币贬值和持续的外贸和预算赤字政策。换言之,不列颠是一个储蓄不足、净负债的国家,而其他国家为其提供融资。而当时美国贸易盈余,是一个净债权国。回过头来看重要的一点是,当其他国家拧紧借贷的水龙头,并开始把资本抽返回国内时,不列颠帝国崩溃了。

  如今,美利坚帝国正在衰落,军事上过度扩张,并且以“可靠的”(tried-and-true)货币贬值和无尽头的外贸和预算赤字方法来资助它过度扩张的帝国。换言之,美国是储蓄消耗殆尽(savings-starved)净债务国,而其他国家正在为其融资。同时,今日之中国贸易盈余,是一个净债权国。当其他的国家最终关闭对美国信贷的水龙头时,美利坚帝国也会崩溃吗?

  根据罗斯巴德的解释,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繁荣建立在信贷扩张的基础上。罗斯巴德指出,“整个繁荣期内,我们看到货币供应增加了280亿美元,8年间(1921-1929)增加了61.8%。这等于每年平均7.7%的增长,通货膨胀幅度非常显著……整个货币扩张以信贷制造的产品——货币替代品的形式出现……1920年代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全部银行储备的增加。”换言之,192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这在繁荣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特别明显。

  此外,还出现了“对外国债券的投机高潮……这直接反映了美国的信贷扩张,尤其是由信贷扩张产生的低利率。”为抑制繁荣,美联储徒劳地尝试向市场进行道德劝说,将信贷扩张限制于“合法的生意”。重要的是,消费价格通常保持平稳,甚至在这一时期时略微下降。毫无疑问,稳定的消费价格让人们觉得经济大体稳定,大部分的专业经济人士因而并没有意识到,经济本质上并不健康。对他们来说,泡沫破灭来得很意外。

  现在,以一种类似的形式,萧条的种子在中国种下了。经济学者欢呼中国的增长,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扩张(inflationary credit boom),其规模让美国喧嚣的1920年代相形见绌。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02年中国GDP增长8%,2003年的增长是8.5%。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2001年一季度“货币及准货币供应”是11.89万亿元,2002年一季度是15.96万亿元,2003年一季度是19.05万亿元,而2004年一季度是22.51万亿元。换言之,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货币供应增长分别为34.2%、19.3%和18.1%。因此,在过去三年间,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在1920年代的三倍。

  这样,中国股市一路繁荣(原文如此),房地产市场更如火如荼也就不奇怪了。就像美国在1920年代一样,中国以贸易盈余的美元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为外国——主要是美国提供融资。一如美联储在1920年代道德劝说的努力以破灭告终,中国政府今天也进行类似徒劳的尝试,希望通过把信贷投向那些需要的产业——即通常由于政治原因获得政府支持的产业,来遏制信贷的增长。

  而且,在当下繁荣的大部分阶段,中国的消费物价大多平稳甚至下降,而原材料产品的价格猛然上涨,这一点十分符合奥地利学派的看法,高端产品——比如原材料——的价格相对于低端产品——比如消费品——的价格上升。这千真万确表明信贷扩张已经有了相当一段时间,而通货膨胀达到高级阶段,尽管现在还没有达到一种失控的状况。因此,中国今天的经济条件与美国的1920年代令人瞩目地相似,而多年的信贷扩张预示着泡沫破灭在所难免。

  在货币和出口政策方面的相似同样重要。1920年代,英镑被高估,而且被小的国家用作储备货币。当不列颠在1920年代执行通货膨胀政策,该国在向其他国家输出(lose)黄金,主要是美国。所以,“如果美国政府要使美国货币膨胀,大不列颠将不再向美国输出黄金”。使这一问题加剧的是,美国有意地刺激对外贷款(foreign lending),这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农场的出口,加剧了净出口的问题,并且加速了黄金流动的不平衡。“这(对外贷款)还使得美国的贸易没有建立在一个互惠和有益交换的稳固基础上,而是基于一种狂热的——后来被证明为不健康的——贷款刺激(promotion of loans)。“胡佛(总统)对于补贴对外贷款如此热心,以致他后来表示即使坏账也促进了美国出口,因而是一种提供救济和就业的低成本手段——这种低成本手段后来导致代价昂贵的逃账和金融灾难。”

  因此,下面的讨论将清楚表明,美国通货膨胀政策背后的根本原因是:(1)抑制大不列颠对美国的黄金流出。(2) 刺激对外贷款。(3)有意刺激出口。类似地,今天美元被高估,被用作世界的储备货币。美国执行其通货膨胀政策,正在向其他各国输出美元,主要是中国(和日本)。今天,中国的货币和出口政策与它的钉住美元政策挂钩。

  这样做的主要动机是,通过有意低估自己的货币,从而高估美元,中国人为地刺激其制造业出口。第二个动机是,通过买入过多的美元,并再投资于美国政策债券,中国充当了美国的对外借贷人。第三个动机,是这种对外借贷刺激美国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需求,使中国政府得以缓解其当下的失业问题。换言之,中国货币和出口政策背后的动机与美国在1920年代时的一样:(1)支持高估的美元。(2)刺激对外贷款。(3)刺激自己的制造业出口。就像美国在1920年代,中国的贸易不是建立在互惠和有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在对外贷款的基础上。毫无疑问,大部分贷款将变得成本非常高,因为贷款将被以大大贬值了的美元偿还,这反过来将加剧中国银行业日益积累的金融灾难。

  因此,很明显,中国今天在滑向萧条的道路上。这次萧条的严重程度会如何,将关键取决于两方面的进展:首先,中国政府将在多长时间内追求通货膨胀的政策,第二,中国政府与泡沫破灭搏斗的顽强程度。通货膨胀扩展得越长,与破灭搏斗得越顽强,中国的萧条就越可能变成一次大萧条。还有,意识到美国在1930年代的大萧条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萧条是重要的,类似的,中国的萧条将引发美国的泡沫破灭,引发其他国家的衰退。

  除非提前出现一场没有被预测到的波及全世界的银行、货币或者衍生产品危机,我确信,中国的泡沫破灭将会在2008年-2009年间某个时刻发生,因为一直到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前,中国政府将肯定会继续追求刺激经济的政策。到那时,通货膨胀将非常可能无法控制,现在已经处于失控的状况,而政府除急踩刹车和采取收缩外毫无选择。

  1929年,(美国)扩张在7月份停止,股市在10月份崩溃,经济在1930年崩溃。因此,考虑到在信贷收缩与经济崩溃之间有大约有半年的延宕期,基于我的奥运会时间点,我将崩溃确定在2009年。无可否认,这纯粹是我的猜测;自然地,崩溃可能更早或更晚发生。

  尽管我把时间点定在2008年奥运会,但是Marc Faber相信,崩溃将更早发生。根据他的看法,美国将遇到一场实质性(meaningful)的衰退,这反过来将加剧在中国已经存在的制造业过剩。加上不断恶化的信贷问题,他认为中国将会在奥运会之前陷入衰退。换言之,Faber博士认为,一场美国衰退将会引发中国的萧条。的确,这非常可能是一个引发点,但即便如此,人们还需要观察中国政府让泡沫自行破灭,还是选择一条“粉身碎骨”的繁荣之路——不惜任何代价。

  我们应该还要考虑另一个可能的崩溃引发点,即由于中国必须进口的资源,比如矿产品价格加速上涨,令贸易盈余变成贸易赤字。面对贸易赤字,中国可能决定通过出售美国政府债券来沽出盈余,或者中国可能抛弃钉住美元。两种情况都将令染恙在身的美国经济更形恶化,并反过来打击中国。

  最后,崩溃可能由一场世界原油供应危机引发。石油供应如果不是已经下降的话,也已经接近临界点,而中东或者里海的局势不清将令石油供应急剧削减。从历史上看,石油短缺和伴随而来的石油价格上升总是引起衰退。如果石油危机发生,对石油日益增长的依赖将令中国无可避免地滑向衰退。

  总而言之,以下几种情形可能会成为中国萧条的触发点:(1)一场世界范围的货币、银行或者衍生产品危机。(2)美国的一次衰退。(3)扼制通货膨胀的措施。(4)中国失去贸易盈余。(5)一场石油供应危机。

  不管是什么引发中国崩溃,都无疑将揭开一场全球范围衰退的序幕。正如美国从大萧条中脱身而成世界无敌的超级强权,中国也很有可能浴火重生,成为新的超级强国。

  观点:没有萧条,但很有可能是一次明显的增长减速

  中国近年与美国1920年代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对于中国将遭遇一次萧条我表示怀疑。

  另一方面,我确实认为,中国必须降低投资占GDP的比重。这就要求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在几年内只能适度增长。

  另外,这反过来将使得经济增长率在更长时间里下降。增长可能从目前的水平降低4乣5个百分点。

  所以,没有萧条,但是一次明显的增长减速是很有可能的。

  ——尼古拉斯拉迪 国际经济研究院(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研究员

  中国经济正在以一种“适当”的步调减速

  我的判断是,中国经济正在以一种“适当”的步调减速,而随着出口和消费保持坚挺,同时过热领域中的投资下降,中国经济正变得更加平衡。

  考虑到中国坚持结构性改革,比如国有企业重组,金融改革,全国性社保系统的建立,城市化和资本市场的自由化,我认为,中国经济不太可能像美国在20年代那样,遭遇一次大萧条。

  ——Rob Subbaraman 雷曼兄弟(日本)经济学家

  对于中国,危险因素一直存在

  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曾在一个会议上说过,中国的金融部门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是无法进行“控制”的。而他本人认为,任何一个金融体系都会出现危机,包括美国这样成熟的金融体系。所以,我认为,对于中国,危险因素一直存在,关键是什么时间以及如何爆发。

  ——《亚洲华尔街日报》主编蔡翔祁

  三大原因驳斥萧条论

  作者对美国1920年代与中国今天的比较有点过度。如果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收紧,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无法继续跟进,中国的经济前景确有风险。但是,由于以下原因,作者文中描述的一次完全的萧条是没有说服力的。

  首先,1930年代的大萧条是由于1920年代的膨胀带来的,但更由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政府没有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缓冲击。但是,今天中国已经学会如何来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减缓冲击,最近的例子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因此,如果中国经济面临突然减速, 中国政府也有能力采取货币或者财政政策来对付。其次,1920年代我们还缺乏国际间合作,充满竞争性贬值。但这在最近的历史上已经不存在,中国的出口也不是基于对人民币的竞争性贬值,而是基于由劳动力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这吸引了FDI,带动了出口增长。

  第三点,尽管目前还不能肯定是否会实现软着陆,中国官方已经采取相当的措施控制过度投资,以减低经济泡沫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可以导致后来的崩溃。

  ——IMF某匿名经济学家

  链接:关于克拉斯穆尔佩佐夫

  佩佐夫博士是保加利亚人,但在美国生活了9年。他拥有索非亚(保加利亚首都)大学商科学士学位,美国特拉华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佩佐夫博士是位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信徒,今年夏天他在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奥地利经济学米塞斯研究院(Mises Institute of Austrian Economics)开展研究工作。佩佐夫关注的问题在于:(1)货币与信贷(2)经济泡沫。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广州车展美女图100张
网友偷拍国产新车谍照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