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建民
7月1日,中、日、韩和东盟各国外长在雅加达会晤时商定,明年在吉隆坡举行第一次东亚最高级会晤,2007年在中国举行第二次会晤,目标是建立东亚共同体。在这个世界上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区建立东亚共同市场的前景,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各国经济持续走强,以及经济素质不断提升,很多人相信,亚洲已经有本钱玩这种大游戏。而近期油
价高企使亚洲支付的高额石油溢价,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未来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地进行经济整合以形成集体谈判能力的必要。
但要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把东亚地区整合到一起,殊非易事。拟议中的东亚共同市场把美、俄两国排除在外,已经引起了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警觉,并公开对他所认定的“亚洲人的亚洲”和“黄色一体化”趋势表示了不满。除此之外,东亚要走到一起来,还必须跨越边界纠纷、历史认识、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形形色色的路障。
因此,分阶段走的策略就成了上述多重约束下的最佳选择,而东南亚则是最显眼的一个突破口。
5月24日,当泰国农业委员会主席邬文沙将一篮新鲜的泰国热带水果赠送给到访的广西南宁市市委副书记封家骧时,双方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收获”的喜悦。今年一季度,是“早期收获”计划实施的第一个季度,中国从泰国进口价值2.4亿元的水果,同期,还有价值426.8亿元的东盟商品,在减免税之后进入中国。“早期收获”计划是《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启动的首个合作项目,而这个协议最终指向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被专家认为拥有超越墨西哥与中东欧自贸区的活力。
对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东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东盟国家传统上扮演的是中国“原料国”的角色,围绕“马六甲困局”的最新讨论则让人们意识到,对于中国来说,东盟国家还扮演着重要的“通道国”角色。无论是选择“克拉地峡方案”,亦或是“中缅石油管道设想”,都说明具有特殊地理位置的东盟确实是解决中国供应链安全问题的当务之急。
另外一个前景,则是中国作为世界级消费市场和潜在投资输出地对东盟的吸引力,最终将成为推动以中国为重心的东亚地区产业重新布局和供应链重组的关键因素。这是一个跨越两代人的经济进程,也是催生东亚共同市场的基本力量。2003年,机电产品占到了中国与东盟之间商品贸易的50%左右,且互为大量进出口。这个现象说明,双方在产业链条上处于不同的位置,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和东盟的区域经济融合,已经前景可期。
东南亚不但成为撬动未来困局的一个支点,本身也在有意识地成为大国博弈的一股力量。中日韩三国对战略资源通道的争夺,美国提出插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要求,由利益分配而生的东盟国家内部分化,以及东盟国家在“2+X”模式下提出的新选择……越来越多的因素正影响着这个自由贸易区的前途。东南亚国家在普遍“北望神州”的同时,也在不断东张西望挤入别的牌局,以证明自己并不是所谓“中国的附庸”。
这是一轮复杂的游戏。尽管过多的、交错的自由贸易协定只会使得原产地规则、生产标准等贸易标准或条款更加错综复杂,削弱作为无国界生产网络的存在基础——规模经济,但在进入轨道之前,这可能是各方都不得不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也许是走向共同市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