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造就了区域金融之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 17:50 《新远见》杂志 | |||||||||
受访人: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秦池江 采访人:本刊记者 朱万里 新远见:从去年年末到今年年中的国家对过热行业的宏观调控基本上告一段落,且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从学者的角度您如何理解此次宏观调控?
秦池江:我国近几年投资规模过大,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问题严重,煤、电、水、油、运以及矿产资源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紧缺,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不得不进行宏观调控。 事实上,从我国近几年的投资状况可以看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非常严重,这样的投资不但不能拉动经济的发展,而且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这些工程的建设资金多数来自于银行贷款,当投资见不到实效,投资无法回流的情况出现,那些贷款将会很快成为新的不良贷款。 另外,我国近年新增贷款增长过快,但是新增贷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贷款。这两方面的消费贷款总额已经达到了17000亿左右了。原先预测消费贷款的资产风险率极低,但是从这几年来看消费贷款的资产风险率并不乐观。在房地产和汽车业贷款中,可能也会有一部分变成新的不良贷款。 中央如果不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我国金融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不但不会维持持续下降的趋势,而且将回到一个上升轨道,这将对我国的金融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我认为此次宏观调控正当其时,非常有必要。 新远见:但是宏观调控进行的对货币信贷总量的控制,使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出现了紧张,使企业经营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秦池江:一些中小企业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但这并不是宏观调控造成的,而是地方和银行机构未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造成的。中央宏观调控,对货币信贷总量进行适度控制是必要的,主要是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和一些形象工程收紧贷款,并不是要求收回或者停止对农业、高科技等产业以及中小企业的贷款。一些地方和银行没有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只是简单地上收贷款权、催收贷款、减少新贷款。事实上,在这轮宏观调控一开始,国家就明确提出,坚持“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16字基本原则。但是,一些银行在具体执行调控政策中,却采取只图省事的简单化做法,搞“一刀切”,对农业、高科技、中小企业不愿意继续提供新的贷款,有的撤回原来的贷款承诺,甚至还催收未到期贷款,造成了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正常流动资金紧张。 新远见:但是地方金融似乎也有苦衷,您对来自江苏江阴等中行行长反映的情况怎么看? 秦池江:由于江苏发生了“铁本事件”,这个事件肯定会导致江苏各银行机构在提供贷款时更加小心。江苏各银行机构应该对政策和机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有保有压、有收有放,积极拓展业务。 贷款规模小了,不是少放贷款的理由。金融的本意并不是把一元钱只当一元钱用,而是要求把一元钱当作几元钱用。目前,江苏的金融规模并不小,只要把资金搞活了、运用资金的工具多了,那么江苏的各银行机构就能够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向更多的工商企业适时适度地提供贷款支持。 新远见:那么,金融系统怎样面对新出现的这种问题?从自身如何改进? 秦池江:现在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控制过紧,许多基层机构没有贷款权,新开户的贷款都要经过省行或者总行的批准。这种管理手段效率是不高的,也不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最好方式。收权的方法不但不能很好的实施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而且对银行开拓市场、提高效率也很不利。所以各总行应该鼓励各银行分支机构去研究市场、研究企业资金回流状况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只有这样银行才能真正的为经济发展服好务。总行或者省行适当对下扩大贷款权授,改进信用评级方法、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加大市场分析力度、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增强信息透明度,并实行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就会有效地缓解资金总量过大而企业资金周转不畅的被动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