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经济学人--梁优彩 > 正文
 

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压力不减的原因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 18:53 《中国金融》

  中国经济信息网首席经济师  梁优彩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人口与劳动力增长较快、经济结构调整较慢,我国的失业压力却有增无减,经济增长始终是在巨大的失业压力下实现的。2003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大约800万,失业率上升到4.3%,而实际失
业数字可能要比这个数字高得多。另外,我国农村还有富余劳动力1.5亿,表明农村的就业压力比城镇还要大。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都与就业增加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就业压力就会逐步缓解。一些国家在持续一个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失业率都会明显下降,有的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劳动力供给短缺现象。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出现反常的失业率上升,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长期失衡(农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低),使得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相对较少所致。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在第三产业工作,而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还不到30%。

  产业结构失衡是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压力不减的基本原因

  1979~200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11.3%,第三产业增长10.0%。按照现价计算,2003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4.6%、52.3%和33.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3%。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目前全球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约为4∶32∶64,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左右。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3个百分点。

  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手段来启动国内需求,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逐年下降。其结果导致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没有明显提高。有关国际统计数据表明,第三产业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我国第三产业也是劳动力密集行业,它对劳动力的边际需求弹性比第二产业大很多,但是由于第三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导致其吸纳的劳动力比较少。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部门一直是全国劳动力的“蓄水池”,非农业部门不需要的劳动力基本都滞留在农村。这里,我们只比较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亿元产值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按照现价计算,2003年第二产业亿元产值需要的劳动力约2630人,而第三产业亿元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高达5639人,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的2.14倍。第三产业边际产值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更是大大高于第二产业。2003年第二产业的亿元边际产值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391人,而第三产业则为2030人,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的5倍多。可以看出,在经济规模相同的条件下,如果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若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是33.1%,而是40%,即比2003年的实际比重上升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是52.3%,而是45.4%,即比2003年的实际比重下降6.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保持14.6%不变,那么,第二产业就业岗位将减少2120万个,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将增加4559万个,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两个部门就业岗位合计将比2003年实际增加2439万个。这样,我国城镇的就业问题基本可以解决。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就业压力上升的根本原因。

  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就业结构失衡

  在过去25年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我国的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已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3年的49.1%,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则分别由17.3%和12.2%上升到了21.6%和29.3%。但是,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依然太高,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明显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反,我国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比重又明显偏低,既显著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很低,但是它却创造了近一半的新增就业岗位。2003年我国总就业人数达到了74432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34280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了8228万人,占总就业人口增量的24.0%;第二产业增加9132万人,占26.6%;第三产业增加16919万人,占49.4%。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太低,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比较少。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占GDP的比重太低,使其新创造的就业岗位的增长慢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失业压力不断上升。1994~2003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平均需求弹性分别为-0.09、0.06和0.54。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个负数,表明尽管我国农业在过去十年保持年均3.5%的增长,但是其吸纳的劳动力却不断减少,今后农业是向社会排放劳动力的部门。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个很小的正数,说明第二产业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少,主要原因是因为科技进步大大提高了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数据分析表明,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若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保持10%,其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几乎为零;增长率低于10%时,就业岗位将会减少,即就要向社会排放劳动力;只有增长率超过10%时,才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约为9%~10%,要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增长率就要低于GDP的增长率,因此,今后在理想的情况下,我国第二产业的增长率需要低于10%,所以,一般说来第二产业将会逐步释放少量的劳动力。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第二产业的9倍,表明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需求结构失衡是导致服务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基本上取决于需求结构。过去25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逐步上升,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导致我国目前的最终需求结构严重失衡。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5.4%,资本形成率为42.9%,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2.8%。而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1.6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9.9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消费率太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最近两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消费低速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而且,我国劳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又比较低,例如,2000年居民劳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约为27.6%。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拉动了第二产业的高增长,而消费的低速增长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果导致第三产业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更明显慢于第二产业的增长,其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产业结构失衡状况继续恶化。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压力必然会继续上升。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消费比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出发点

  很显然,正是由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衡,才不断加大了就业压力。若不尽快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调整已严重失衡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将会继续恶化,就业压力还会继续上升。因此,当前在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应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消费率,降低积累率。同时,要把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最终消费需求增长上来,使消费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数据分析表明,最近几年农民消费增长缓慢是我国总消费增长慢于GDP增长的重要原因。1998~2003年我国政府实际消费年均增长9.2%,快于GDP 8.0%的增长。城镇居民实际消费年均增长10.1%,也快于GDP的增长。而同期农村居民实际消费年均只增长了4.1%。消费是收入的函数,1997年之后农民收入持续缓慢增长是我国消费增长显著低于GDP增长的直接原因。1998~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9%,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前者显著慢于后者。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所享有的各种福利,比如,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等,农村居民并不享受这些福利。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福利因素考虑进去,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收入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1998~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7%,农村居民仅增长了4.2%。2003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8265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仅为2399元,前者是后者的3.45倍。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逐步使我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趋于协调,引导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年年初,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影响,今年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上半年农民的纯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1%,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但是,由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根本性因素没有大的变化,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是不牢靠的。许多研究表明,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逐步改变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应当尽快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这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我国的消费率,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基础。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地区之间、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因此,也需要关注贫困地区的城镇低收入人群,通过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责任编辑 赵雪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产业结构新闻 全部就业结构新闻 全部失衡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