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21世纪商业评论》2004 > 正文
 

亚洲想象与亚洲意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 16:33 《21世纪商业评论》

  ——访美国亚洲协会会长Vishakha Desai女士

  在美国的雷达上,亚洲的信号正变得越来越强。亚洲内部整合的加速度越来越大,超越各国差异性的力量在于发掘亚洲文化共有的价值观。

  举手投足间,艺术史学家Desai女士都让人想起《黑客帝国》里的那个先知:相仿的年
龄,相似的肤色,带些纽约口音的美语,言谈里不经意流露出的淡定幽默更是神似。当记者把这个第一印象冒昧地告诉她后,Desai女士表示,相较于预言家,她更愿意做“观察家和行动者”。

  今年4月1日,Desai女士当选为在美国、亚洲政商两界都有宏大影响力的亚洲协会(Asia Society)这个独立、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会长。之前的历任会长都是男性且无一亚裔。评论人士认为,Desai女士具备的印度、美国和中国的三重背景是她之所以成为亚洲协会新任会长的重要原因。

  8月下旬,Desai女士来上海参加“哈佛亚洲商政双极年会”。在上海图书馆的一次演讲后,Desai女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就亚洲的现在和未来,中国、印度的历史性担当,整合亚洲区域竞争力的价值观等方面谈了她的观点。

  白种人想象出来的“亚洲”

  《21世纪商业评论》:首先祝贺您当选为亚洲协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也是第一位有亚洲背景的当家人。我们知道,不同于欧洲,亚洲各个国家在经济形态、政治体制、发展阶段、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您怎么看待这种差异性?

  Vishakha Desai:谢谢。我明了这种差异性,比如南亚文明就迥然不同于东亚文明,比如泰国的佛教就和中国的佛教完全不同。怎么说呢?即便就中国内部而言,南北文化也有着很大差异,儒释道也有不同流派。这表征的是自然的活力,是很有趣的现象。

  《21世纪商业评论》:有趣?

  Vishakha Desai:对,有趣!更有趣的是从历史上回顾,你会发现亚洲和亚洲人从来不是一个自我认定的概念,这一直持续到近代。中国的古籍里有没有诗歌、文学作品或者史料提到过“亚洲”这个概念的?没有过。事实上不仅中国没有,朝鲜没有,马来西亚没有,伊朗没有,所有现在的亚洲国家在近代以前都不存在这个意识。比如玄奘去西天取经,那个西天就是天竺,而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看来,印度已经算西方了。

  然而近代以来,这片地理学上广阔而又封闭的陆地被一些欧美人在不知不觉中贴上了“亚洲”的标签,这在最初是一种假定。但渐渐这一假定通过地图想象形成了一个信条,即亚洲身份是某种与一片土地的位置牢牢相联的东西。在欧洲列强把世界的许多部分变成殖民地之后,这一假定就开始为地球各处不同共同体里的精英所接受。也正因此,有学者认为,“亚洲”以及“亚洲人”最初只是存在于白种人脑海里的缥缈概念。

  《21世纪商业评论》:您出生在印度,在孟买上的大学,然后去美国接受研究生教育。请您坦率回答,对于亚洲这个概念你有着怎样的认同感呢?

  Vishakha Desai:这么说吧,我从1990年开始为亚洲协会工作,几乎走遍了亚洲所有国家,各个项目期间我都能从当地人眼中阅读到一种认同。这是一种基于比较的认同:比如我到马来西亚,相较于白皮肤、蓝眼睛和黄头发的美国同事,我就能更快地建立起信任。别人告诉我我就像他们的邻居,而不会联想到一个美国机构的工作人员。

  但在各个亚洲国家间旅行,我的确总能感受到时空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冲击。我清晰地记得,1991年我第一次到中国,来到西安我发现这么一个大都市里居然没有充足的商品,比如冰箱和空调,而当地人也认为我们是外宾,这多半是因为相貌上我们很不同。就这一点而言,亚洲和欧洲的确存在着很大差别。

  美国雷达里的亚洲信号

  《21世纪商业评论》:我们注意到在您的任命仪式上,Holbrooke主席说“美国在改变,亚洲也在改变”。从美国人的视角来看,亚洲正在发生一种怎样的改变呢?

  Vishakha Desai:我前面说了,我是1991年第一次到中国,直到现在我每年都会来两三次。1991—1994年,变化不大;但从1994—1998年,巨变;1998年之后发展的步幅、步频更是越来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简直能够感受到一个个城市的脉搏。尤其是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除了直接的方式,美国还从很多方面间接地感受到亚洲正在发生的变化。比如《纽约时报》就有评论认为,从近期亚洲国家处理朝鲜问题的态度(注:汉城增加了与朝鲜的贸易与军事接触;东京走得更远,甚至谈起明年与平壤外交关系正常化的可能性),就可以发现中国逐渐增强的经济地位已经使得它在区域内的政治影响力快速上升。也许在未来几年内美国仍然可以利用亚洲国家之间的历史纠葛以一个制衡者的角色出现,但不该假定,这些历史上有过争斗的国家之间永远不会合作。

  《21世纪商业评论》:世界上很多学者认为,亚洲会成为世界范围内美国、欧洲以外的第三极。而在这第三极的核心力量构成里,除了日本、中国,还有印度。

  Vishakha Desai:一点没错。印度已经出现在美国的雷达上,信号正变得越来越强。

  由于印度在经济领域的苏醒,美国正在对印度进行重新认识——在美国主流媒体上关于印度的报道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很积极,印度至今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将威胁世界的力量。从前,当美国人谈及“亚洲”这样一个新兴力量时多半是指中国和日本等太平洋国家,现在印度也被包括了进去。应该承认,中国为印度树立了一个以和平方式高速崛起的样本:印度不仅需要学习中国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弱化地缘政治的方式考量,另外,印度必须在保持雄心的前提下力争在世界面前塑造起“和平崛起”的形象。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国和印度将在可预期的时间范围内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经济体之一。到那时,这两个经济体的决策影响将波及全世界。

  社群主义 整合亚洲的价值观

  《21世纪商业评论》:您非常乐观。一体化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席卷,但您觉不觉得亚洲的一体化进程已经严重滞后了呢?亚洲到底将是第三极还是成为放逐失落价值观的荒原,并未可知。

  Vishakha Desai:就内部整合而言,我同意你的观点即亚洲已经落后了。但你没有注意到的是这种整合的加速度正在越来越大:比如亚洲各国之间的FDI,再比如中日韩正加紧磋商自由贸易区,印度和新加坡之间、印度与泰国之间也正在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谈判。

  《21世纪商业评论》:回到采访开始时我对您的提问。亚洲各国在经济形态、政治体制、发展阶段、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种差异,有没有可能是对一体化加速的制约性力量?如果是的话,超越这种制约性力量的力量在哪里?

  Vishakha Desai:亚洲的个体间是很不同,这点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就像只有中国人自己才知道你们的南方人和北方人有什么不同。但我要说的是,从外围观察,我们在哲学上、伦理上的确有不同于西方人的相融性。

  我坚信我们亚洲人分享一些只有我们才共有的价值观,我坚信这是一种社群主义的东西(对应于自由主义)——对自我的认同;对家庭的理解;与社区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行为等。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弗洛伊德对自我的理解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东西;但几乎所有的亚洲文化都宣扬“个体是一种关系里的个体”,比如夫妻、母子,甚至“阴阳”。这种共通也许就是超越力量的所在。

  文化、艺术与区域竞争力

  《21世纪商业评论》:Desai女士,亚洲的低成本劳动力一直被认为是其核心竞争力,是其比较优势。除此以外,您觉得艺术和文化在塑造亚洲竞争力的过程中能够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Vishakha Desai: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竞争力,这首先是一个经济命题,同时这也是一个有关政治意愿的命题。客观而言,历史上的纷争正在阻碍亚洲一体化,这是一股消极性的力量:比如中国和日本,韩国和日本,日本和菲律宾,乃至印度和中国。里面有历史上的遗留问题,也有地缘政治上的原因,但问题是,是超越这些纷争的时候了。在欧洲,法国和德国也有很多分歧,但他们最终把这些放在一边。客观的教育和舆论很重要,它们能让人心灵开放而不是走向偏执。

  文化和艺术对区域竞争力的贡献,在于商人也许并不单是希望来一个地方赚钱,最好他能在赚钱的同时体验到一种生活,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而且文化和艺术的勃兴对于旅游业的刺激也是众所周知,巴黎、伦敦、柏林、纽约都是好例子。旅游带来人流,有人流就会有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变化就会出现。

  《21世纪商业评论》:也有学者认为打造区域竞争力的第一关键在于,培养出一种“亚洲意识”。

  Vishakha Desai:“亚洲意识”正在逐渐形成:亚洲各个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尽管经济与社会环境不同,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文化及传统具有多样性,但各国争取平等和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说到底,这是一种命运共同感。 -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