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经济沙龙第12期:合法性与国企改革(4)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12:40 新浪财经 | |||||||||
接着陆铭老师也作了发言。陆铭老师首先指出学术问题就是学术问题,如果把学术问题公众化就不合适了。陆铭老师认为从以前几乎没有失利者的改革到现在的失利者出现的改革,两个问题要关注。①观念上的公平性。改革的定义同革命不同,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改良,而革命是对原有东西的颠覆。目前并没有任何历史经验表明,革命比改良更有效。陆铭老师同意俞忠英老师的观点,也认为我国现行的改革制度是脱胎于原有的权力结构框架的。中国的改革在既定的权力结构之下进行,少数人(陆铭老师称他们为政治或经济精英)掌控了资源配置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公平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是由这些政治、经济精英制定,而这些人又不可避免的有自利的倾向,在正常情况下,他们会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在既定的权力结构框架下进行改良,是不可能公平的。②MBO收购过程中的公平性。在MBO之前,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国有企业实际上没有所有者,这也就使国有企业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MBO单单从改善企业绩效来看,是有效的。因为MBO为国有企业生成了实际的所有者,改变了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的问题。陆铭老师还提到他以前和陈钊老师合作的乡镇企业研究中发现大部分乡镇企业的改革都是通过MBO的方式。在乡镇企业改革过程中,MBO是无规律可循的,但大部分企业通过MBO都是搞好的。陆铭老师还指出,在现有的权力结构下,改革有其必然性,但规则不能有内部人制定,利益应当是政府、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工人三方共同博弈的结果。 最后尹晨老师发言。尹晨老师认为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没有实现的蓝图作为规划,而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搞试点,再由政府出台文件追认,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政府的抉择问题,而判断的标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效率和公平孰轻孰重的问题。而在当时的选择过程中,政府更多的倾向于效率,而忽略了公平。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个“隧道理论”认为公众对社会的不公平会有一个容忍程度,超过了这个程度就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不利。既然中国的改革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仍然是以政府推动为主,政府应当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本身的判断能力,寻求更好的制度约束自己。此外,还要增强政府的外在约束,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约束政府的自利行为。这就涉及到一个政治改革的问题,使更多的参与者参与决策,包括培养和鼓励原先没有发言权的公众来约束政府的行为。从这个角度讲,郎咸平的“矫枉过正”的做法是有效率的,因为就这个问题展开如此热烈的讨论,已经给政府很强的刺激信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姜建强博士、王永钦博士也从公平的相对性、企业治理结构等角度对“合法性与国企改革”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后与会老师还回答了同学和外校师生的提问。 本次沙龙的讨论非常热烈,与会的同学、学者以及慕名而来的外校学术、学者将报告厅挤满,同时沪上媒体高度关注,多家媒体派来记者旁听及采访。 (记录者:王洪涛 ) 相关链接: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