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成长为何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 18:33 《商务周刊》杂志 | |||||||||
文/胡泳 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谜团: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但为什么中国企业却没有随之而腾飞? 到发达国家购物,大多数商店里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产品,从价格低廉的羊毛衫
但一个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是,虽然流行于世界上的许多产品是由中国制造的,但它们却很少出自于本土企业。外贸占据了中国50%的GDP份额,但其中一半以上是由外资在华企业贡献的。 一般地说,一个企业的规模大小与它的成长潜力呈正相关。美籍华人学者、在哈佛商学院执教的黄亚声教授曾经将中国与印度的公司规模作过一个对比。黄亚声说,虽然印度的经济总量只有中国的一半,增长率也不及中国,但印度却拥有不少规模很大、在国际上也具竞争力的企业。 1999年,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是四川省的希望集团,年销售额为6亿美元。而印度最大的私营企业Tata集团在1995年的销售额就已达到72亿美元,仅它的茶叶业务在当年就获取了1.63亿美元的收入。 与韩国的比较可能更说明问题,因为两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阶段。韩国经济的起飞是在中国之前,大致发生在1960年到1980年这20年间。在这段时间里,韩国建立起了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如现代和三星。但中国从1978年到今天,虽然被认为创造了“经济奇迹”,却没能催生出中国式的民营跨国公司。所有中国的大型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而它们的“大”是因为其独占了国家最宝贵的垄断性资源。简而言之,中国企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我们一向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最快路径。然而黄亚声的观点却大相径庭:印度发达的本土企业家精神也许会使印度在没有那么多外资支撑的情况下,赶上并超过中国。他甚至断言,印度,而不是中国,应该成为世界更为关注的新崛起的经济力量。 黄亚声的立论很简单:公司规模的大小不应该成为政府的目标。只要一国的经济在增长,也不必过分考量这种增长是由许多小的企业推动的,还是少数几个大公司带领的。尽管如此,中国企业在具备大量外资投入的有利条件下,仍旧不能获得大规模的成长,这一定反映了中国经济体系当中的内在缺陷。 例如,尽管中国具有数额庞大的储蓄,但金融系统却不能对之加以有效的分配和利用。它将经过补贴的信贷和便宜的证券资本大多投给了最没有效率的国有企业,却一再拒绝将金融资源赋予经营上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结果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无法获得竞争优势。 回到我们开头所说的,人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世界,但却难以找到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影子。由于中国企业很少具备竞争性,国外企业发现,到中国投资生产是非常不错的生意。这些国外企业对资本和人员的利用都更有效,也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机会。与此相对照,国有企业从不把效率作为第一诉求,在市场上也往往无所措手足。而民营企业尽管具有更高的市场能力,却又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由此,外资成为跨越融资鸿沟的桥梁和开发市场潜力的先锋。 国内低下的资本生产率决定了中国的投资行为的变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利润成为投资项目的重要目标。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中国企业往往不能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但如果投资意味着赔钱,没有多少投资者会产生投资意愿。所以在199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国内的投资十分有限。同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却有大幅度增加。这是因为,外商投资往往伴随着先进的技术和高超的管理能力,投资回报远较国内投资为高。这样,国内资本生产率水平低下,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资本的低效率对经济的整体表现造成不小的影响。印度人的储蓄率只有中国人一半高,印度每年所获得的外资仅为中国的1/10,然而近几年印度GDP的增长却达到了中国的80%。可以看出,印度将资金使用得更为有效,因为政府不歧视私营经济,其金融资源也在向高效率的公司倾斜。这些都是中国应该向印度学习的。 2003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470亿美元,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拓宽经济改革的领域,要这么多外资干什么用呢?对中国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吸引到更多的外资,而在于如何提高国内资本生产率。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