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从差距到出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6日 23:22 《中国新时代》 | ||||||||||
文/王石 在中国的企业中,万科以“做减法”、走专业化道路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万科的董事长也一直以冷静理性的作风行事。就在万科成立即将20周年的时候,我萌生了办一所大学的念头。
这个念头跟我去年慕名参观了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和美国的洛杉矶设计学院有关,在中国也办一所这样的大学——一所既为万科培养人才,也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大学。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得太快了,房地产专业人才成为每个开发商的瓶颈,而传统的大学教育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把万科20年的经验和教训与大家分享,是万科一贯的开放心态,如果能把实践形成案例,再延请一批业界专家进行专业的总结和传授,应该是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我甚至认为这是个崇高的理想。 这个想法开始在脑中逐渐丰富,甚至有了雏形。之所以只停留在想法上,是因为能力还不允许,如果万科的营业规模也达到六七百亿,也许就付诸行动了。 但冷静下来认真想了一下,万科做教育是专业的吗?万科做教育的资源够吗? 十年前,万科开始从产业的多元化向专业化转,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化战略。 十年后,万科为什么又会有这样的多元化想法了? 这是一个让人警惕的现象。 我们再看看中国目前最优秀的企业群,很容易发现这样的特点:从IT领域进入地产业的,从电器制造业进入家居一体化制造业的,而从其他行业进入地产和汽车业,更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似乎多元化的诱惑总是难以抗拒。 这种趋势的背后,其实是企业的心态,甚至可以直接说,是企业家的心态在作祟。 企业家的自信,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连续的成功,必然会导致企业家自信心的膨胀。万科想办大学,也是这种心态的结果。 在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身上,我们仍然能看到对自己战略定位的摇摆和自信心态下的多元化思维,那么,那些还在成长中的企业,有这样的想法就再正常不过了。 与国外的行业巨头相比,中国最大的企业在规模上也只属于中型企业,万科的规模仅仅是小型企业而已。 与国外的百年基业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真正的历史至多也是市场经济之后的20多年。 与国外的企业家相比,中国的很多企业还处在创业者掌舵的阶段,职业经理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第二代接班人还没有真正掌握企业的决策权。 在这个背景下,长江商学院年轻的教授曾鸣先生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出路的探讨就显得尤其敏锐和可贵了。曾先生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纵观20年来中国本土企业成长的轨迹,从总体上把中国企业分为两类。一类称为“机会经营者”,另一类称为“产品经营者”。前者容易成为多元化企业,后者基本上是专业化企业。他提出的问题是:当市场环境逐步规范,增长速度渐趋平缓,无论是“机会经营者”还是“产品经营者”,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何充分利用多年的积累,在新的生存环境下获得下一轮的发展,是当前中国本土企业所面临的生死挑战。 如果通过中国著名企业与世界级优秀企业的对比能发现中国企业的差距的话,探讨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则是寻求中国企业出路的最佳路径。 —— 本文是王石为《略胜一筹》一书所作序言,本刊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