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真正发表独立观点 中国经济学家看谁的脸色?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1日 14:02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记者 魏晞 独立经济学家郎咸平主持着一档“财经郎闲评”的节目,但这位铁齿铜(资讯 论坛)牙者眼下一点不“闲”。因为开罪了来自中国海尔、格林柯尔、TCL、科龙的“大金主”,他目前手握法院传票,更要面对四方指责。
且不问专找大公司挑赞美的行为炒作与否、目的如何,再暂且搁置对其研究份量与深浅的疑问,这位郎先生至少应该赢得这样的评论:不看他人脸色的经济学家。 中国国内有媒体评论,中国经济学家分为三类:理论研究型、商业型、为政府和公共利益服务型。此三类或独坐书斋少问世事,或牵涉特定商业集团利益明哲保身,或服务于政府部门谨言慎行,都少了开口说话的自由。 因此,当以“独立经济学家”身分出现的郎咸平打出“曝光顾雏军并购神话”“四问海尔管理层”“质疑TCL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财务数据”等等几发重炮时,社会反应会如此激烈。 中国缺少不看他人脸色的经济学家。至少面对那些羽翼丰满的上市公司时,许多中国的经济学家是失势的。当他们以“独立董事”的身份位列各大公司董事会时,恰恰缺少了“独立”的声音。或者说,他们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各自精深的宏观领域,对微观的公司治理问题缺乏热情。 奇怪的是,更多时候中国媒体成为代表大众监督中国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口诛笔伐,揪出了银广夏、蓝田股份、麦科特,捅开南方证券、德隆系身上的黑洞,往往使很多将不可收拾的错误得以止步。而经济学家,却很少在其中担当角色。 大多出身文科的写作者们尚且能从烦冗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中找出问题,可见经济学家非不能为,只是不愿为。 因此,郎咸平的声音所以被一再放大,是因为这样的声音之前太少。他实际反映了目前投资者的普遍疑虑:担心某些上市企业会在完全合法的前提下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据称,郎咸平下一个研究目标将是北大方正、清华紫光(资讯 行情 论坛)、三九集团以及民企南京斯威特和上海的复星实业(资讯 行情 论坛)。无论如何,我们相信监督的眼睛越多,错误的行为越少;上市公司黑洞越少,普通百姓损失越少、国家也越好。不看他人脸色敢于说话的经济学家,则是越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