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互联网周刊》2004 > 正文
 
负熵与文化——后现代经济解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8日 10:44 《互联网周刊》

  布瓦索的《信息空间》,是一部对现代文明极富穿透性的经典著作。与市面上流行的大多数“经典”不同,它非常耐读。每一次阅读,都让人对这个世界产生一种新的洞察。

  按伽达默尔的理论,阅读是一种对话,通过对话产生意义的循环。我发现,即使从当下热门的以人为本、软实力、文化认同这些新的阐释角度,与《信息空间》对话时,它仍然是一个能承重的文本。布瓦索好像躲到了地球的外面,来观察这个世界。具体来说,《信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息空间》令人惊异地从热力学的角度,透析工业化的局限性,透析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同一性、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性,令我们对信息化产生一种超出世俗的理解。每当人们沉浸在低头拉车的昏聩时,它都能让人产生抬头看路的猛醒。

  后现代经济要求经济学起点前移

  布瓦索的《信息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彻底解构了工业化的话语体系,成为第一个以信息化为基点建立起来的新话语体系。在这个新的话语体系中,传统工业化的概念,被解构、变形、“扭曲”成了一堆待回炉的钢铁质料。

  比如,生产要素(劳动力、生产资料等),这是工业时代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概念。布瓦索却从热力学角度,将其还原为提高有序化水平的能量的表现形式(“能量则以劳动力或资本设备的生产能力的名称出现”);又如,将市场、交换还原为编码;将制度还原为与熵的斗争,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将信息内生化于经济解释。他认为,仅仅靠“信息不对称”这个层面的总结,远不足以建立经济学新的典范。他要把经济理论的张力,扩大到包容文化理论为止,就象弗罗伊德要把心理学的张力,扩大到精神分析领域为止一样。作为后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布瓦索的解构,实出于无奈,属于被迫“自卫反击”。因为通过一层层的还原,布瓦索发现,现代经济学是工业化的一种自我循环论证,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根据工业化需要而先验设定的,不管经济学的创始者是否明确认识到这一点。而后现代经济学,必须根据信息自性,全面前移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设。

  我从美国前沿实践观察,非常能理解布瓦索的理论意图:比如,个人知识,是知识管理、BI的前提和基础,是搜索引擎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系,是微软后十年生命所悬之线。但个人知识概念已坐穿了罗默知识资本理论的底线,于是主流经济学界城门洞开,无险可守。究其原因,与经济学家个人能力无关,而是个人知识触及了经济学的学术天花板。就象当年潜意识触及了传统心理学的意识底线这一学术天花板一样。经济本身根本不管不顾,也不停下来等教科书修改,就在那里径自发展。布瓦索是那种发现小手术解决不了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不得不动大手术的医生。

  首先就是要移动经济人假设,降低经济学起点的门槛。

  后现代经济学为什么要对经济人假设进行限制

  布瓦索明确反对经济人假设,认为它不能作为整个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只能作为工业化的前提假设,或工业阶段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原因在于,以人为本的信息经济提出了大量实质性反例,如个人知识、个性化、“酷(COOL)文化”等非“最大化理性”现象。这些只是现象,深层规律何在?布瓦索终于发现了其中奥秘。他比大多数人想的都深了一步。他不停留在经济人假设本身,而将思考移向价值论的起点。

  按照布瓦索的思路,主流经济学理解的价值,以有序为价值,以有序化程度的提高为高价值;无序、低序则为无价值、低价值。有序还原到底,就是负熵;无序还原到底,就是熵。也就是说,主流经济学有一个思维盲区,以负熵增加为价值提高,以熵增为价值降低。我认为正是这一点,与个人知识、个性化、“酷(COOL)文化”等“真实世界”发生的经济现象产生了矛盾,被证伪了。“经济学的尼采”巴塔耶认为,个性化经济,本质上是熵增经济,是耗散经济,它必然与大规模批量生产相矛盾。消费具有双重性,生产性消费(为了熵减而熵增,为生产而消费)与非生产性消费(为熵增而熵增,目的性消费,相当于马克思自主劳动以自身为报酬的理论)具有本质不同。经济人假设实际上假定了有序化程度提高作为价值前提,因此是不全面的。它没有考虑到物质极大丰富(且文化精神贫乏)、生产过剩、休闲增加导致需求升级的“后工业”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变化。

  既然熵增和熵减,都可能具有价值。布瓦索就很自然地得出一个新的假想:何不将经济学的起点门槛降低,将熵减包括进来?布瓦索这种思路,十分像弗罗伊德:既然精神病这种现象,用意识解释不通,何不降低心理学门槛,扩大到潜意识分析?“经济学的弗罗伊德”波兰尼实际上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哈耶克实际上也想到了,可惜没有系统化。只有布瓦索把这个想法抓住不放,用在了经济学体系的修正上。

  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一系列传统主流理论无法接纳的后工业、后现代现象,顿时纳入了经济学分析。

  美丽新世界的蓝图

  布瓦索以“未扩散”、“扩散”,“已编码”、“未编码”,“抽象”、“具体”这三对矛盾为三维,建立了一个以信息还原为基础的经济分析框架。下面以知识类型为例说明:

  个人知识与常识知识,都不在传统经济人分析范围之内,但软件开发、技术扩散,却要依赖这种经济能力。由于降低了分析门槛,这些对于知识经济具有特殊重要性,而对于工业经济价值不大的领域,都纳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中。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 “已编码”、“抽象”、“扩散”,指向的是理性、社会化;“未编码”、“具体”、“未扩散”,指向的是自由、个性化。这是理解布瓦索思路的捷径。

  布瓦索的逻辑实际上是,把工业化的各种经济现象,也就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号入座到信息化三维框架中,用信息这个“理论货币”来“换算”。比如,把交换的本质说成是编码、抽象和扩散。如果翻译成传统经济学术语,相当于认为,商品交换实现了从具体劳动向抽象劳动的转变,从个别劳动向一般等价劳动的转变;实现了社会化。至于编码,这是基于信息的经济学的一种特殊表达方法。还原的意思是,在交换中,将个别劳动的价值状态(熵值),转变为一种有序程度更高的熵值,增加了其中的负熵。所以叫已编码。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经济学家中,不止一人将商品交换的信息本质概括为编码。例如鲍德里亚著名的符号交换理论,就认为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符号交换。交换完成后,使用价值交换部分与自然经济相比没什么特殊,但其中人的价值却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符号”化了。经济人的本质,就是理性人。

  布瓦索对于制度的还原分析也十分精彩。他将制度还原成一种元信息现象,将制度的交易费用解构为熵,很富于启发性。限于篇幅以后再分析。

  后现代经济学为什么要这样概括问题?原来,他们的意图在于后面的推论:既然人的价值,可以从自然经济中的感性价值(使用价值),通过交换上升为理性价值(经济人社会价值);那么,也完全可以通过“再感性化”,复归为既包含个性又包含社会性的自由价值(理性人之上的自由全面发展之人,以人为本之人)。这就是整个后现代经济学的谜底。

  通向以人为本

  了解了以上思路,就不难理解布瓦索为什么最后“图穷匕首见”,提出“将经济思想延伸到文化领域”的纲领性主张。对于布瓦索来说,经济思想是理性思想的同义语,文化思想就是自由思想的同义语;经济思想意味着以金钱为本,文化思想就意味着以人为本。其真实意图,是把信息化最终引导到以人为本的目标上来。

  后现代经济学家奋力穿透高科技、数码科技,就是为了这最后一击。分布式计算、个性化服务、个人知识管理,这个精心打造的链条,只能通向唯一的一个归宿,就是以人为本。当布瓦索将文化理论、人类学引入后现代经济分析时,他自己也将无法控制,最终的结论,将引向与帝国理论相反的方向,即文化认同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上来。

  虽然布瓦索由于自身局限,没有迈出最后一步,但他已走到了这个结论的边缘。他已经看出文化多元化对经济的意义,指出了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在经济发展上与美国不同的价值取向。

  我只要做一个小小的推论,就可以得出一个布瓦索还没有看到的东西:美国文化将经济扯向布瓦索所谓“已编码、抽象、扩散”的象限上端,它将失于“个人知识”这个象限下端,而且要以负熵的大量消耗为代价来维持;而儒家文化将引导经济在完成以“已编码、抽象、扩散”为特色的工业化后,向个人知识这个象限复归,以同全球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平衡。在一个负熵(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的地球上,究竟哪种文化认同,将引领经济的远端前景?我反正相信,以人为本,追求幸福的天性,更利于负熵平衡,因此最终会战胜穷兵黩武、金钱至上、浪费负熵的倾向。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