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师长杨小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5日 02:26 中华工商时报 | |||||||||
程凯 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上周留下他未竟的事业离开了我们,现在会有无数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他的纪念。对于我而言,虽然一直没有机会能见杨老师一面,但是他却是我真正的师长。一个非经济专业的财经记者,不敢对杨老师的经济学理论贡献妄加评论,只能写下自己的一番感受,来表达对杨老师的怀念。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物理学习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任凭你怎样努力,总要等到一个“开窍儿”的时候。有一天,你突然就会发现以前学了看了那么多东西,原来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自己学习物理的“开窍儿”,得益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至今还记得他回答我的三个问题,用的只是一个道理。 对经济理论的学习远远不敢说“开窍儿”,但是却是杨老师引我“入门”。真正接触到杨老师的理论是在去年的SARS期间。幸好在SARS爆发前去北大外的“风入松书店”买了一本杨老师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两个月在家的“穴居”生活才有了意义。现在还记得读书时的欣喜,一边读,一边记着笔记,甚至经常从椅子上蹦起来,绕着屋子转几圈。 今天我已经知道,当时看的“小书”,只是杨老师两本英文教材的缩写本,现在我已经可以读到杨老师《发展经济学》的英文版本。但是“大家”写“小书”,却已经让我胡乱读书习得的知识连成一片。从杨老师起,方知道经济学为何物。杨老师的一本“小书”能让普通人有这种感受,完全是因为杨老师堪称经济学大师。 北大的林毅夫老师曾把经济学家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经济学教授,二是经济学家,三是经济学大师。经济学教授和经济学家的差别就像“画匠”和“画家”的差别一样,而和经济学大师相比,经济学家的贡献是一个个小理论,大师的贡献则是创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杨老师作为一名身处海外的华裔经济学家,为经济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倡导了超边际分析学派。 用超边际分析代替传统的边际分析,无论同意与否,你都能够感受到方法论的魅力。的确,你不知道哪种方法会走得更远,但是杨老师却让我们知道了另外一种路径的存在。而正是因为杨老师的超边际分析,才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边际分析。 对我而言,杨老师另外的教诲是什么叫做真正的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什么叫做“真理愈辩愈明”。杨小凯与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佳话,但是对我的意义只在于弄清楚问题。 大师风范不仅在于学术的贡献,真正的师长教会学生的还有做人的道理。虽然在文革期间遭受牢狱之灾,虽然后来身处海外,但是杨老师的心一直牵挂着中国。杨老师关于中国经济和政治改革的文章非常之多,每一篇都是真知灼见、肺腑之言。虽然批评居多,但是真正的批评却是中国发展之幸,更显其爱国之切。 每每拿起书籍,遇到困难之处时,我总能想到杨老师,精神便为之一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惟有求知之心是一样的。杨老师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又被投到劳改农场的十年岁月里,他没有选择虚度光阴,却选择了知识,选择了学习。而杨老师后来取得的成果,最初的想法不过是在牢中读《资本论》的心得。 杨老师的一生就像一部传奇,政治变动改变了其一生的命运,但是杨老师却不是一个轻易向命运低头的人。最终,他选择了自己的学术道路,并且做出了卓越的建树。我可以想像杨老师在牢中学习的情景,这是一种人格的力量,这是一个师长能教给学生的最宝贵的财富。成就的大小,当然在乎智力的高低,而成就与否,却在乎人格的魅力。 曾经希望自己能够采访到杨小凯,去年得知老师患上重病以后,心中也一直非常担忧,现在我的心愿再也无法完成。虽然杨老师不曾认得像我这样许多受益于他的学生们,但是我想代表这些人说一声:希望杨老师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