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市场化—再吹泡沫还是挤水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1日 17:03 渤海投资 | |||||||||
【渤海投资研究所 周延】 继《证券法》修正案删去关于股票溢价发行须经证监会批准的规定后,证监会于8月30日晚,在网站上公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稿的公布,打破了两年来股票发行按统一标准定价的坚冰,证券发行市场化改革再次启动。改革消息传来,沪深股市均以大幅高开迎接这一重大变革,但市场化发行到底是再
“单边市场化”曾吹起股市泡沫 提起市场化发行,稍有资历的投资者必然会想到1999至2001年的“单边市场化”。1999年3月,监管部门发布《股票发行定价分析报告指引(试行)》,要求发行人提供由其与主承销商共同确定的定价分析报告,作为证监会依法核准发行价格的重要依据之一,监管部门不再规定具体的新股发行市盈率。但在当时情况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低下,股票发行数量被行政垄断,此时的发行市场化定价也只能称之为“单边市场化定价”。“单边市场化定价”于2000年达到其高潮:闽东电力88.69倍市盈率,11.50元/股;用友软件64.35倍市盈率36.68元/股;民生银行69.41倍市盈率11.80元/股发行等等。这种“单边市场化定价”导致众多股票以极高的市盈率发行,这些公司上市融资后不但没有表现出很高的业绩成长性,反而一年不如一年,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 新股频破发行价,市场化发行大势所趋 1999至2001年的市场化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证监会于2001年7月以后,又恢复了核定新股发行市盈率的办法,以发行前一年的每股收益为依据,市盈率不超过20倍。虽然,“单边市场化”的错误被纠正,但也给发行人虚增上市前利润、操纵新股发行价格开了方便之门。发行人往往千方百计规划和包装“发行前一年的每股收益”,造成股市中“一年优、二年平”新股业绩下滑的情况普遍出现,新股股价一路走低。 当大盘疲弱之时,新股跳水甚者当日跌破发行价的情况更是层出不穷。近期苏泊尔、宜华木业等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的事情频繁发生,今年发行的新股已有约三分之一跌破发行价,股市的融资功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这种情况下,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让市场确定发行价格无疑再次成为证券监管部门的最佳选择。 询价制有望挤干新股定价水分 我们认为,当市场风雨飘摇之时,监管层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这一举措对市场的正面影响将是深远的。虽然有过市场化发行失败的教训,但在证券市场逐渐成熟的条件下,市场无疑是最好的调节器,询价制度的出台有望挤干新股定价的水分。 与现行发行制度比较,询价制出现了以下可喜变化:首先,规定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采用向机构投资者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其次,披露发行市盈率时所使用的每股收益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再次,以新股发行后的总股本作为计算每股收益和发行市盈率的依据。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苏泊尔采取这种询价方式发行的话,不但靠补贴收入虚增业绩的作用将被剔除,市场参与主体也会更加理性的投标以确定合理的发行价。 (在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人所属机构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本人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