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对当今美国联储局局长格林斯潘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一个原籍俄国的女人:兰德。
兰德原名阿丽莎·罗森堡,诞生于圣彼得堡(后来的列宁格勒),家境富裕。然而,在她13岁那年,也就是1917年,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富足安稳的生活刹那间风流云散。1925年,她趁着芝加哥一位亲戚邀请她到美国访问的机会离开苏俄,并决心与过去一刀两断,因此连姓名都改了。
兰德的哲学观的核心是自由资本主义,并为此从伦理学上寻求依据,提出了“合理自私”的概念。她的信念是:在人们积极地追求他们各自自身的利益而不是追求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利益的时候,所形成的合力,才能最有效地对社会发挥推动作用。
兰德的主张与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前的《国富论》中所称的“看不见的手”将人们的自利之心整合为增进全社会的福利的见解并无多大的区别。她之所以可以提出这么一个并不新鲜的观点就能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大出风头,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有关。其时乃1960年初,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反对越南战争的风潮绞合在一处,冲击着美国固有的自由主义的传统观念,自由资本主义是否值得追求广受质疑。兰德在这时以现代语言重新包装斯密于十八世纪英国提出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论证了自由资本主义又有“利”,又有“义”,马上吸引了许多当时知识界的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大学生们更加关注,其中就有当时初出茅庐的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之所以认识兰德,与他第一次短命婚姻中的女主角、先锋派画家琼·米切尔有关。米切尔曾带格林斯潘参加兰德在纽约举行的沙龙,将他介绍给兰德认识。格林斯潘甫一接触兰德的思想,就大有深得我心之感,很快成了她的追随者和忠实听众之一。他后来回忆说:“我刚认识爱恩·兰德的时候,是一个亚当·斯密式的自由企业家,满脑子理论结构和市场效率。经过与兰德长时间的讨论和多次争论到深夜,她使我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不仅是有效率的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
尤其使格林斯潘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是兰德反对政府干预的激进立场,以至于后来当他给总统担任各种职务的顾问时,一些评论家认为他固然不可能是“凯恩斯主义者”,但也不能贴上“货币主义者”的标签,对他的立场最好的形容应该是“经济原教旨主义”。
格林斯潘与米切尔的婚姻只维持了一年,但他与兰德的友谊却终生不变。在整个50年代,他都是兰德沙龙的常客,又是她所创办的宣扬其主张的刊物的积极撰稿人。如在1966年7月号上,格林斯潘就曾撰文斥责由政府执行的社会福利制度,说那“只不过是政府没收社会成员的财富的一条途径”,可见他深受兰德的影响。
格林斯潘在担任公职之前,他对于自由市场的信奉是十分彻底,甚至在那些对市场抱有怀疑态度的人看来是过分极端的。除了上述所说的文章之外,他还不断批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中就包括反对反垄断法、累进所得税、保护消费者立法等内容。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在后来多次受命担任公职时都表现出犹豫难决的态度。
然而,当他最后终于进入政府经济政策的决策高层时,他又致力于借助政府部门(包括联储局)的力量调控经济,表明他并不真的相信这些东西。
也许格林斯潘也如很多伟大的美国人那样,在心底深处最根本的信仰还是那典型的美国哲学观实用主义吧。林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