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驻伊美军归国遭就业难:退役老兵失业率达11.1%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3日 11:16  国际先驱导报微博

  驻伊美军士兵与家人团聚的兴奋心情也许维持不了多久,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很快就得加入谋求生计的求职大军。临近圣诞节和新年,加之美国颓靡的经济形势和紧缩的联邦政府预算,找份工作比打仗更难

  《国际先驱导报(微博)》记者林煜发自华盛顿 12月12日,距离新年还剩下不到三周的时间,而这也是驻伊美军全部撤离伊拉克的最后时间。美国陆军第一装甲师第四旅的500多名官兵很快就要回到他们的大本营。

  当日傍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埃尔帕索的布利斯堡陆军基地外,一轮满月正徐徐升起。几百名驻伊美军的亲人和朋友陆续来到停机坪旁,向着飞机着陆的方向远眺。18时30分,满载驻伊美军士兵的客机缓缓降落至跑道,着陆时瞬间的摩擦喷发出灼热的烟雾,初升的圆月在热空气中扰动着。

  顷刻间,欢迎人群爆发出了欢呼和呐喊。“我们想你,爸爸!”、“今晚就是最后的任务”、“爸爸抱我!”种种横幅和海报,在尖叫声中晃动,寒冷的夜色变得温暖起来。

  “回家后大家不要想不开”

  为了迎接从伊拉克战场上回家的亲人,家属们提前几个小时就赶到了这座位于荒漠中的军事基地。

  年轻的母亲阿什利·迪莱尔带着3岁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坐在一角。“丈夫能平安回来我真的很开心,我等不及想见到他。”阿什利说,“这是我们结婚以来我第一次经历丈夫被部署到伊拉克。虽然这次时间不长,但对我来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带孩子,既要当好妈,又要扮好爸,现在,这种苦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分开的日子中,这家人就靠网络视频和电话来传递思念。阿什利说,家里的电脑坏了一阵子,她很久没与丈夫视频聊天了,希望他的样子没变得认不出来。

  傍晚,在亲人们的期待中,满载驻伊美军的飞机缓缓降落,士兵们列队从机舱鱼贯而出。阿什利的丈夫、陆军士官乔治·拉塞尔背着大包行囊,挎着M4步枪随着队友走下机舱舷梯。前来迎接的军官和战友们同大兵们一一握手,抛出的第一句问候语就是“欢迎回家”。

  乔治是一名机械师,在派驻伊拉克期间,平时主要是维修战车,有时还跟着扫雷营去巡逻。他说,“这次驻扎的时间虽然短,但是日子却很难熬。知道很快就要回家,有希望支撑自己。”

  乔治抵达基地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和妻儿团聚,而是来到一个大仓库中集合,登记军人身份证,上交所有武器。然后,他被安排和军队的心理医生们交谈。

  随后,一位负责后勤的军官站在高处,向士兵们交代回家后的安全事项,“过去的60天是对于大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日子,我们失去了更多的战友,差不多是过去两年半加起来那么多。”他说,“你们每个人在这段时间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离开战场后的牺牲是无意义的。因此,回家后大家不要想不开,更不要做傻事。”

  布利斯堡基地的少校迈尔斯·卡金斯说,这些告诫是美军部队归来后的例行程序。尽管大部分人的精神还都健康,但也有一些人在伊拉克战争中患上精神疾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而接受治疗。因此“与心理医生交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士兵们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随后,士兵们在等候大厅前整齐列队。卷帘门徐徐拉起,瞬间,激光彩灯闪烁,干冰烟雾从四周喷出,欢快的音乐和热烈的欢呼声瞬间迸发,士兵们踩着音乐的节拍步入场馆。尽管表情严肃,不流露出任何情感,但他们的眼神还是在人群中搜索着日思夜想的熟悉面孔。

  “乔治!乔治!”“嗨,阿什利!”欢迎仪式后,乔治与家人终于团聚了。他亲吻着怀抱中的儿子和女儿,阿什利则站在一旁擦拭着眼眶中的泪水。

  现场一位长期给部队拍照的士官说,他在这里见过无数次聚散离合,每次都催人泪下,“这些能够平安回家的军人都是幸运儿。然而也有不幸的家庭,他们的亲人永远留在了伊拉克。”

  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33岁的陆军士官雷恩·博维来说,此次从伊拉克归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妻子克里斯蒂准备的比萨派对上饱餐一顿。

  博维一家住在埃尔帕索的郊区,距离布利斯堡陆军基地只有十几英里。这对结婚5年的夫妻,有着两个女儿,一个马上就要4岁,一个刚满1岁。

  在三室两厅的平房里,悬挂着许多雷恩在参加伊拉克战争时获得的奖状和照片。然而最让妻子克里斯蒂难以忘怀的是一张婚纱照。

  “这是我们2007年4月结婚时照的。当雷恩得知自己要被派到伊拉克时,我们正在热恋。”克里斯蒂说,“婚礼只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筹备,我们匆匆地结婚了,然后他就去了伊拉克。”

  当时大多数美军士兵相信,自己的任务只是帮伊拉克重建开发和负责后勤事务,而非作战。然而2007年正是伊拉克安全局势急转直下之时,美军此时在伊的驻军规模也达到了顶峰。伊拉克当地的恐怖和叛乱暴力活动迅猛增加,形势在几个月时间里为之一变。

  “我很担心他的安全,日思夜想。我们刚结婚他就离开了,那段日子真的不堪回首。”克里斯蒂说,雷恩第一次去伊拉克就经历了大难不死。“那是他驻伊经历中最糟糕的时刻”。

  这期间,克里斯蒂已有身孕。雷恩本想利用部队休假的机会,准备在妻子预产期前回来,见证女儿的诞生,但是克里斯蒂提前一个月分娩,让雷恩错过陪伴妻子生产的时刻。

  “就在我女儿出生后一个星期,我突然接到军队打来的电话,说雷恩在巡逻时被一个路边炸弹炸伤。”克里斯蒂在回忆时依然心有余悸,她说,当时她一下子懵了,好在丈夫只是受了轻伤。“在第二次去伊拉克时,他的手被子弹打中,留下了伤疤,现在常常觉得麻木。最糟糕的一次,他的胸部被子弹打穿,幸好捡回了一条命。这些事情我现在都不敢去想。”

  克里斯蒂说,最艰难时,雷恩曾陷入迷茫。他曾向妻子诉苦,许多伊拉克人并不欢迎他们的到来,他不知道这场战争还要持续多久。而如今,伊拉克战场,他将不再返回。

  “这一切来得太晚了!”雷恩说,在伊拉克的经历让他对这场战争产生了怀疑。他在伊拉克看到过许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自己经历大难不死,如今和妻儿团聚,“说实话,有时候会感到愧疚。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在雷恩看来,这场战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金钱、伤亡和努力,他希望这些付出没有白费,“伊拉克会好起来,虽然未来还是未知,但我相信伊拉克人能够自己管理好国家。”

  找工作比打仗还难

  美军士兵与家人团聚的兴奋心情也许维持不了多久,因为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很快就得加入谋求生计的求职大军。

  在布利斯堡基地,从伊拉克回来的士兵经过短暂的休假,将很快投入到训练课程中,为下一场任务做准备。少校迈尔斯·卡金斯说,“3个月后,一些士兵就能决定其是否调往其他陆军工作岗位,或者进入军事学院继续深造,还有一部分人将退役。”

  布利斯堡基地的官员介绍,自1991年以来,基地为所有现役、预备役和国民警卫队士兵提供的一个职业规划、技能培训项目。这项名为“军队职业培训和校友联谊计划”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军人提供6至12个月的“前期辅导”和“转型辅导”。

  项目经理伦纳德·斯托瓦尔称,士兵们将加入由美国劳工部参与组织的研讨班,学习诸如写简历、着装、面试技巧、薪资谈判技巧。然而他同时也承认,“我们的计划只是为这些退役军人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培训,并不负责为退伍军人寻找雇主。”这也意味着这些退役军人在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后将自谋生路。

  根据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11月份就业数据,尽管美国整体失业率已降至9%以下,但自“9·11”事件以来的退伍老兵的失业率却高达11.1%,并且近两年来呈上升趋势。

  而另据美国媒体报道,心理健康问题和缺少社会工作经验是造成许多从伊拉克或阿富汗战场归来的退伍军人就业难的显著原因。在退役的这部分人中,大部分人的精神还都健康,但也有一些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患上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因此不少雇主对此颇有顾虑。

  今年34岁的彼得·莫顿是一名刚退役不久的海军军官,目前和妻儿一家三口居住在弗吉尼亚州。他原本打算申请在今年12月份退役,以获得更多的时间来准备退役后再就业,然而军队却没有批准他的申请。彼得不得不于今年7月份提前退役,而且至今求职未果。

  “退役前我也经过了简单的求职培训,可是这几乎没用,你找什么工作军队根本就不操心。”

  临近圣诞节和新年,加之美国颓靡的经济形势和紧缩的联邦政府预算,找份工作更难了。彼得说,他以军队的工作背景先后六次申请联邦政府职位,可最终简历都石沉大海。“滑稽的是,有些岗位在我申请之后就因为紧缩预算给裁掉了。”

  目前,彼得一家只能靠拥有一份兼职的妻子来支撑起全家花销。他有点失落地说,“找工作比打仗还难。”

  巴格达民众苦咽伊战遗产

  从巴格达上空俯瞰绿区,城堡般的美国使馆向伊拉克总理府投以山一般巨大的阴影。这幅剪影,恐怕仍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伊美关系的写照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宁、王宏彬、伊斯梅尔、梁嘉文、崇珅发自巴格达、费卢杰、北京 12月16日,驻伊美军撤出了505个军事基地中的最后一个。18日,最后一批美军士兵浩浩荡荡进入科威特,美军撤离伊拉克计划自此全部完结。

  望着美军士兵离去的背影,伊拉克民众心里五味杂陈。8年多的战事,上百万人死亡,至今每天都还在发生爆炸枪击……,美军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国土,永无宁日的派系斗争,还有无数破碎的伊拉克家庭。

  费卢杰市民朗诵诗歌抚慰伤痛

  距离巴格达69公里之外的费卢杰,用“狂欢节”的方式释放对美国的愤怒。8年前的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时,逊尼派武装人员以费卢杰为据点,发起反美抵抗运动,该城因此得名“抵抗之城”。

  8年后的12月14日,费卢杰成为“狂欢之城”:神职人员、酋长、儿童及寡妇,挥舞着旗帜,焚烧美国国旗,他们手拿死去亲人的照片,大声谴责美军。“这是一个节日”,一位部落首领说。

  尽管战争结束,但建筑上留下的弹孔仍依稀可见。在街头,时常能碰到抱着丈夫或儿子遗照哭泣的寡妇,她们要求美国赔偿自己这些年所遭受的战争苦难。“我们满心痛苦”,一名妇女说。2004年,她的儿子因抵抗美军被击毙。而在她心中,儿子是英雄。

  现在,费卢杰迫不及待地与8年多来经历的袭击、爆炸、巷战说再见。这座饱受战争创伤的城市正拼尽全力回归正常。

  在一家曾被炮火摧毁的餐厅,穿着溜冰鞋的服务员为客人们端上了烤羊肉串及烤番茄。在这座城市里,废墟旁边也有华丽的建筑,这是战后重建的一部分,这些建筑大多由酋长及承包商所建,而所用资金大多来自美国。尽管如此,费卢杰的繁荣仍难回归到战前水平。

  与城市的重建相比,费卢杰人生活的“重建”似乎更难。因为战争,年仅16岁的穆斯塔法·卡梅尔可能将在轮椅上度过余生。5年前,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遭遇美军与武装分子的交火,他被流弹击中颈部,导致下肢瘫痪。

  像很多其他地区的伊拉克人一样,费卢杰人期待美军撤离后,在新的一年开启生活新篇章。

  “我们难以忘却美军给我们造成的伤害”45岁的阿卜杜拉·穆罕默德说,美军必须赔偿。不过,很多费卢杰人与他的观点不同,他们认为,再多的赔偿都无法唤醒死去的亲人,他们毫无所求,只希望美军早日离开。

  伊战期间,美军在费卢杰曾使用过含有大量化学成分的武器,带来的环境污染给费卢杰人留下了长时间难以弥合的伤痕。在费卢杰一家医院工作的一名儿科医生介绍,战争期间,几乎每天都有畸形儿出生。而在美军到来前,畸形儿的比例很小。

  12月16日当天,在市青年中心,正在举行一场纪念伊战牺牲者的图片展,展出照片多数反映2004年3月美军进攻费卢杰时,导致城区毁坏、平民伤亡的场景。

  众多费卢杰市民众还前往2004年抵抗美军行动死难者集体公墓,向埋葬在那里的1000多名死难者致哀。同一天,费卢杰市文化科学中心举行诗会,参加者用朗诵诗歌的方式,纪念伊战死难者。

  内斗与分裂可能会接踵而来

  美军走了,伊拉克人还要继续生活。饱受创伤的他们,为战争走远而感到喜悦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不能再让内斗和分裂使国家遭受灾难。

  “美军撤离我非常高兴,但我们伊拉克人也应当从痛苦中获得经验,”70岁的巴格达市民、退休中学教师阿布-阿马尼对《国际先驱导报》说,伊拉克历史上曾经拥有发达的社会经济和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政府对外穷兵黩武,连续发动两伊战争和入侵科威特,导致这个国家的军队和民众与政府离心离德,最后在战火燃烧时,形不成抵抗侵略的力量。

  阿布-阿马尼说:“好战者终将受到惩罚。过去的伊拉克如此,今天的美国亦会如此。”

  41岁的家庭主妇乌马·阿里每天怀着喜悦的心情,从媒体不断获知美军分批撤离伊拉克的消息,她感到,自从2003年美国入侵以后一度丧失的民族自豪感,正在一点一点回来。

  “美军撤离的消息让我重新找到身为伊拉克公民的骄傲。美军离去后,我才感到找回了我的那个巴格达,那个我从小认识的巴格达,”乌马说。

  乌马认为,逊尼派阿拉伯人、什叶派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之间的教派冲突、种族矛盾,导致分裂,使国家在侵略者面前,失去了抵抗的合力,“这样的事情,今后再也不能发生”。

  大学生赛义夫·穆罕默德说:“美国人留下一片狼藉。这都八年多了,伊拉克还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重建。现在的问题很多,教派冲突,人们之间杀来杀去;商品价格飞涨。好歹以前还有安全,现在连安全都没有了。我们得到了选举权,得到了言论自由。但同时,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他被炸弹炸死了,我还失去了其他很多身边的人。我以前住在家乡,身边有亲人和朋友,现在流离失所。”

  工程师马希尔·阿巴斯认为,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伊拉克人应当从过去中尽快走出,一起携手为未来而努力,“新的时期已经来临。被占领不再能作为借口,我们所有伊拉克人都应合力重建经济与社会。”

  伊拉克民众的这些愿望简单而善良,但那些怀揣权力野心的政治家可不这么认为。美军刚一撤离,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与反对阵营“伊拉克名单”之间又重新点燃政治斗争的战火。马利基以涉嫌策划杀害他本人的恐怖活动为由,试图对属于“伊拉克名单”的副总统哈希米采取法律行动,属于“伊拉克名单”阵营的国民议会议员因此退出议会会议。

  如果伊拉克政局如此发展,那令人担忧的内斗与分裂就会接踵而来,伊拉克这个国家就走不出自己的悲剧。

  美军撤了但美国并未离去

  美军打破了一个旧社会,但并未给予伊拉克一个新世界。18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签署官方文件,正式结束伊拉克战争,这为美国在政治上控制伊拉克腾出了手。

  美国大兵走了,但山姆大叔之手绝不会松开,它还得紧紧掐住这个国家的喉咙,以重建民主与自由的名义。庞大如城中之城、人员以万为计量单位的美国驻伊使馆,就是这只手的象征。

  这座使馆2009年建造完工,耗资7.5亿美元。穿巴格达城而过的底格里斯河就在身畔,又位于戒备森严的国际区(俗称“绿区”)内。面积0.44平方公里,相当于梵蒂冈城大小。假使说,容纳伊拉克政府机关与众多国际派出机构的绿区已然是巴格达的城中之城,美国使馆则算得上城中之城的城中城。

  使馆方面“低调”地保持神秘面目,普通人无法获准进入使馆区。即便外国使节到访,也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进,在规定区域内活动,不得任意前往不在访问计划内的位置。美使馆解释说,如此戒备森严系出于安全因素考量。

  关于美使馆人员数量,多数人听到的说法是1.5万。但据不愿公开姓名的使馆官员透露,目前实有人员大约一万左右,明年将逐渐增至1.7万人。

  如此庞大的外交使馆,庞大的使馆人员队伍,世所罕见。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如此多人员驻扎他国领土,究竟意欲何为?实际上,美使馆万人人员构成中,正式外交人员仅占1000人左右,其余绝大多数为雇员,雇员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安保公司人员。另有200多名美国军人,包括撤军后留驻帮助伊拉克军队训练的人员,也有按常规警卫美国使馆的海军陆战队队员。

  如此计算,安保人员和美国军人相加最少有数千人,均为配备武器、具有战斗力的人员。

  这样一个“作战旅”驻在己方首都,自然引起伊拉克方面的关切。持反美立场的什叶派领袖萨德尔已经发出警告,美国使馆如不压缩人员规模,萨德尔派将视其为侵略者,并将对其发动袭击。伊拉克国民议会议长努杰菲公开表示,如此庞大美国使馆的存在为“不合逻辑”,他将在近期召开的国民议会会议上就此问题对总理马利基提出质询。

  与伊方感受背道而驰,美方还将谋求继续扩大使馆规模。增加的数千人中,主要是由政府出资雇佣的安保公司人员。据不愿公开姓名的伊拉克安全部门人员透露,美国甚至可能将部分军人复原后以安保公司雇员身份派驻使馆。

  美国驻伊大使詹姆斯·杰弗里接受媒体采访时辩称,美使馆雇佣庞大保安队伍,并非意在耀武扬威,而是出于安保的实际需要。目前在巴格达,美国人已几乎不迈出绿区半步。美国使馆规定,任何外交人员离开“绿区”,均必须由装甲车队护送。

  不过,就怕事与愿违。受雇美国政府的安保人员,在伊拉克曾发生多起虐杀平民丑闻,早已声名狼藉。美国政府继续增雇安保人员,恐将增加伊拉克人的愤怒,反而加重驻伊美国人的危险。

  望之如军事基地般的使馆,恐怕不是安保需要所能解释。它已被伊拉克人视作美国强权的象征。从巴格达上空俯瞰绿区,城堡般的美国使馆向伊拉克总理府投以山一般巨大的阴影。这幅剪影,恐怕仍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伊美关系的写照。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