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际财经 > 美债上限引发市场担忧 > 正文
作者:沈而默 陈航 陈爱平
在一次次的期待和预测中,CPI的拐点却始终没有到来。美国债务违约风波和信用评级下调更是引发了新一轮的输入型通胀隐忧。
食品持续领涨
在7月份公布的物价数据中,食品价格再次领涨,同比涨幅高达14.8%,环比更是上涨了1.2%。
在食品价格中,猪肉的价格备受关注。虽然针对猪肉价格的各种措施紧急出台,但其效果并非立竿见影。7月份猪肉价格同比再次高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
不仅是猪肉,鸡蛋的价格也在频创新高。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统计,8月6日全国鸡蛋价格升至每斤5.19元,为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同比上涨18.0%。
除了食品价格,房租价格也在水涨船高。数据显示,7月份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5.9%,涨幅仅次于食品。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CPI的八项构成同比全齐齐向上。最主要的,还是劳动力成本在上涨。”
“拐点论”受考验
撇开CPI同比涨幅不看,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物价的环比涨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4月份以来,我国物价环比涨幅出现了加速上涨的趋势。其中6月、7月的环比涨幅更是达到了0.3%和0.5%。
在新涨价因素不断对物价施加压力的同时,人们所期望的拐点往后一推再推。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基数效应在8月份将进一步显现,拐点可能在8月份显现。而亦有其他市场人士认为这一拐点可能在9、10月份才会出现。
实际上,去年年中市场中就曾经有过CPI见顶的预测。然而事实却是,CPI仅仅在2010年12月份出现回落,此后几乎一直在持续上涨。
除了基数效应之外,很多这样的判断是基于货币供应紧缩对于物价的滞后效应。
2010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72万亿元,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新高,虽然M2同比增速在今年年初出现回落,但是如此巨大的流动性,对物价的影响仍然在延续着。
光大期货研究所副所长叶燕武认为,简单的分列类比和翘尾计算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其结果往往是盲人摸象甚至适得其反。“衡量物价走向的尺度不在物价本身,而在通胀预期,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输入型通胀压力续增
今年以来,除了食品价格的上涨,来自国际市场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也成为物价上涨过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牵动着国内物价上涨的神经,年初国际油价的上涨直接导致了我国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的两次上调。而美国债务风波和信用评级下调更为全球经济增加了不确定性。
上海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兴判断,长期来看,这一事件过后,全球资金在投资方向上会有所改变,从而间接推高大宗商品、贵金属和石油的价格。这无疑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推高全球通胀,也会加剧我国输入性通胀。
然而,市场的短期反应似乎在打消这种担忧。虽然周一黄金价格暴涨超过1700美元/盎司,但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却大幅下挫。
李迅雷认为,由于美国国债也属于避险品种,因此资金可能不会撤离美国市场,而是会更多地涌入这个市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则反映出市场对经济的担忧,可能会进一步引发需求的减少。“相对于输入型通胀而言,国内成本的提高可能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