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前财政部长:美国承受不起债务僵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1日 10:2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1日电 美国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无论是就目前还是更长期而言,这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刻,美国承受不起政治运作一切照旧的代价。自衰退开始以来,许多美国人经历了巨大的苦难;对许多人来说,失业已变成长期现实,技能的丧失可能造成永久损害;由于我们面临的强劲阻力,当前的经济紧张局面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期。政策决定可以切实改变这些局面——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就更长期而言,我们很可能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由于拥有充满活力的文化和其它优势,如果勇于迎接政策挑战,我们应该会取得成功。否则,我们很可能逐渐衰落。

  我们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各方对如何解决问题分歧极大。但是,如果政策制定者以事实和分析为依据(而不是意识形态和政治),努力寻找共同点,并做出政治上棘手的决定,就可能达成足够共识,以缓解我们的短期威胁,并让我们处于有利地位,有望取得更长期的成功。关键在于美国人民和领导人的政治意愿。

  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而言,我们都有必要实现赤字委员会的目标:在十年左右时间削减4万亿美元赤字,这首先会稳定——随后开始降低——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这个计划必须包括在事关我们经济未来的领域进行公共投资的空间,在增加税收和削减所有类别的支出之间达到平衡,使得政府能够提供多数美国人期待得到的服务和安全网(尽管要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及从现在算起两、三年之后的生效日期,以便留出时间,让经济复苏站稳脚跟。

  鉴于延后的启动日期,反对在经济衰退期间增税的说法是在转移视线,何况这个理由也适用于削减支出。反对比尔•克林顿总统1993年减赤计划的人士还表示,增税(几乎完全针对最富有的人群)将导致衰退甚至更糟糕的局面。实际上,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长的经济扩张时期——部分归因于稳健财政状况产生的信心——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收入普遍增长以及最终在30年内首次实现了财政盈余。尽管如此,仍然有人出于意识形态反对增加税收,对事关美国经济未来和美国人经济安全的各项计划造成了适得其反的压力。

  认为我们的财政问题主要可通过削减非国防机动开支得到解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开支大致可以被定义为除了国防、社保和医疗项目以外的正常的政府职能。从数字就可看出问题——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估计,根据对当前政策前景的现实评估,2021年,美国财政赤字将占到GDP的7.5%,而非国防机动开支目前大约占到GDP的4.4%。此外,一味聚焦于非国防机动开支(包括教育、基础设施以及其它许多公共投资领域)对我们经济未来的损害将是巨大的。

  鉴于不提高债务上限将对市场和美国政治体系造成的影响,提高债务上限是绝对必要的。一个严肃的削减赤字计划可以与提高债务上限挂钩。最起码应当在不设定有害条件的情况下提高债务上限。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实现全部的财政目标。现在我们可以制定尽可能多的细节,并为其它事项制定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必须具体,而且在结构上做到很难在未来回避。

  这种方法将大幅降低我们当前财政轨迹所面对的极其危险的债券和外汇市场风险。这些风险更有可能在更长期变成现实,但市场心理是不可预测的,不能排除短期发生扰乱的可能性。

  此外,我们当前并不稳健的财政前景,不仅导致了未来经济形势和政策的不确定性,而且体现出政府无力管理经济事务并提供有效治理的全局性问题,从而很可能日趋削弱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相反,1993年的减赤计划表明,一个稳健的财政计划是如何强有力地提振信心,进而增加投资和就业的。

  鉴于我们的财政前景对信心的不利影响——它将随着债务与GDP比率的恶化而恶化——我相信,如果没有一个稳健的财政体制,就不会出现健康的复苏。

  严肃的更长期削减赤字也将抵消市场风险和可能与额外赤字举措相关的信心效应,从而让临时的刺激措施更加安全和有效。与此类财政计划密切相关的是,继续暂停征收薪资税和延长失业救济金等临时刺激举措,有助于解决失业和需求不振,因而很可能是有道理的。

  如果不认真地削减赤字,临时刺激举措的总体效应就是一个难说的问题。我们的确需要更多需求;市场和信心面临的风险在于,人们可能认为政治体系无力应对认真削减赤字的棘手问题,而只能付诸于减税或增加各种计划。就更长期而言,我们的成功——以及避免令人不满的表现——取决于健全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将防止否则几乎不可避免的市场和经济危机,创造一个有利于增长的利率环境,提升信心,为不可或缺的公共投资、经济安全和国防提供资源——否则这些领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的资金不足。(中新网金融频道)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