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4月17日电 (记者 傅勇涛 夏冠男)“热钱进入新兴经济体将是一个长期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将成为常态。”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专栏)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期间表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也发出警告,新兴市场国家正在积聚经济过热风险,持续不断的资本流入可能使其在金融稳定方面面临极大风险。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许多西方国家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资本流动性异常活跃,新兴经济体因经济快速增长,汇率升值后导致全球热钱大量流入。同时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对新兴经济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房地产、大宗商品等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快速提升。
据国际金融协会预测,2011年从发达国家流向新兴经济体的资金将有9600亿美元,2012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
“热钱”无法清晰界定是学界共识。一般认为,“热钱”是为追求高额利润的短期套利资金,具有极强的逐利性和流动性,同时有很高的隐蔽性。
分析人士指出,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国际热钱提供了融资平台。由于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利率低,跨境逐利资本流向股市、房地产市场,有资产升值预期的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成为过剩流动性资本的流入地。
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国际游资居间套利,新兴经济体缺乏弹性汇率制度,在应对国际热钱冲击时表现乏力。
姜建清对热钱流入的长期效应表示担忧。他说,热钱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将使新兴经济体面临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而热钱进入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使本处于高位的资产泡沫进一步上行,造成投资和消费结构扭曲。若国际热钱套利退出,流向发生逆转,将对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造成破坏。
姜建清说,在金融危机以后,新兴经济体呈现出新的经济增长特征,内需开始充当重要的增长引擎。“随着近期外需增长恢复,国际粮食、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飙升,新兴经济体的物价面临内需推动型和输入性通胀的双重‘烘烤’。”
事实上,资产价格泡沫持续膨胀势必将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带入“两难”境地:一方面,通胀预期上升已导致多个新兴经济体停止降息并开始考虑进入加息周期;另一方面,靠加息抑制通胀势头的政策可能会适得其反。现阶段,上调利率不但会加剧本国货币升值压力,不利出口,还会导致流动性愈发过剩,通胀压力不减反增。
亚洲开发银行日前表示,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关注通货膨胀风险,这些地区目前存在经济过热的危险。食品、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以及货币政策收紧的可能性均对未来经济增长构成风险,应保持密切关注。
“热钱投机性强,一般会进入资本、货币、房地产和大众商品市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姜建清说,对国际“热钱”应保持高压监控态势,一旦发现资金撤离持续一段时间,就应采取相关措施,防止“热钱”短时间内大规模撤出。
其实,姜建清的判断不无依据。在1996—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以及2008—2009年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就曾出现过国际资本大量急速撤出的状况,这极易对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破坏。
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日本欧力士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宫内义彦认为,应该坚持必要的资本项目管制。“资本项目的管制可以起到拦水大坝的作用,不至于让热钱如洪水般汹涌而至又席卷而去。”
分析人士指出,发达国家采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导致新兴经济体被迫承受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的“罪魁祸首”。美银美林董事总经理、中国区执行总裁刘二飞表示,既然发达国家采用“量化宽松”政策,新兴经济体可以实施“量化紧缩”来抵消通胀对其经济的影响。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已经考虑采取各种相当于“金融堤坝”的资本防控措施,防止流动资金因过剩而泛滥。
“总体而言,新兴经济体的境况比发达国家乐观,即使增长稍微过快、通胀压力小幅上升,总比增长过慢、失业过多、全面通缩要好些。”刘二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