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BP让奥巴马政府满身油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1日 16:55  财经国家周刊

  英国石油公司(BP)本身形象与信用满身油污;奥巴马政府因事前疏忽和事后无奈而饱受诟病;一家外国公司导致的环境灾难演变成现政府的行政灾难

  文/《财经国家周刊》驻华盛顿记者 任海军

  受原油泄漏事件影响,英国石油公司(BP)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连续跳水。自事发以来至6月9日收盘,BP股价只剩29.2美元,股价被腰斩。此事成为BP不折不扣的梦魇。奥巴马政府也同样如此。

  公关不力的BP给美国政府、民众及媒体留下“不可信任”的印象。泄漏油井迟迟得不到封堵则令奥巴马政府背负了领导不力、应对无方的指责。BP目前在美国媒体上大把“烧钱”做广告以图挽回形象,但效果不佳;为展现领导力,奥巴马四度访问灾区,但难改民众成见。

  BP形象与信用均一落千丈

  在漏油事件的发生、持续恶化过程中,美国媒体抨击BP眼中只有利益,风险皆抛脑后。美国《纽约时报》援引BP内部文件报道,该公司管理层在选择“深水地平线”油井套管时,在两款产品中选定风险较高的那款。2009年,多名工程师向企业管理层提交内部报告,认为此款套管可能在高压下“崩溃”,但BP管理层一意孤行。

  2010年4月初,即油井爆炸前几天,多名工程师在一份内部报告中告知BP管理层,在油井套管周围灌注水泥的作业“不太可能成功”,套管安装方案“无法符合矿产资源管理局规章制度”。然而,在这份报告的修正版本中,措辞调整为“有可能成功完成水泥作业”、“有可能符合矿产资源管理局规章制度”。

  此次事件对BP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声誉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BP多年来一直投入巨大,甚至不惜通过改变公司标识、广告和网站来宣扬其“绿色”的形象。事件发生后,BP公司投放了5000多万美元的电视广告,但公司形象仍然一落千丈。

  BP还有可能因此被赶出墨西哥湾深水区——美国最具潜力的石油开发地区。6月初进行的民意测验显示,73%的美国民众认为,BP公司在漏油事件发生40多天来的表现“很差”和“极差”。BP给外界留下了刻意压低危害的严重性并向公众隐瞒真实信息的印象。来自佛罗里达州的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比尔·内尔松说:“他们不断犯下一个又一个的错误,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在掩盖真相。他们没有对公众负责、给公众一个交代的意识。”

  漏油事件也令BP一向稳健的财务蒙上“油污”。2010年第一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大增135%,超过预期达56.5亿美元。在英国《金融时报》5月底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最新排行榜上,BP以1776亿美元市值排名第18位。

  漏油事件以来,BP在纽交所的市值已缩水一半。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纷纷调降该公司的信用评级。标准普尔公司6月4日将BP长期信用评级由AA下调至AA-,并将其置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标准普尔认为,BP在阻止或遏制墨西哥湾油井泄漏时将面临显著的运营挑战。随着漏油事件持续,公司面临的长期补救成本和索赔要求范围也将扩大。

  分析人士认为,事件的影响已不仅限于股息减少和首席执行官下台,BP未来在全球尤其是美国的融资、竞标、生产、销售等领域都将处于劣势,公司很可能被迫出售一些最有价值的资产,包括美国最大油田的股份。另外,公司股东有可能携带资本转向其他石油公司,这有可能对BP造成致命打击。

  奥巴马事前疏忽与事后无奈

  漏油事件之初,奥巴马坚称BP需要为墨西哥湾地区的所有损失埋单;随后,他宣称自己在掌控局势;现在,他又表示要“弄清楚该踢谁的屁股”以及如果能炒海沃德的鱿鱼早就那么做了。

  美国媒体认为,奥巴马在漏油事件上的口气越来越重,表明在美国民众耐心尽失的情况下,一向沉稳的奥巴马也坐不住了。甚至有媒体认为,漏油事件给奥巴马的连任前景蒙上了阴影。

  如果说漏油事件前,美国国内事务的进程还基本按奥巴马的思路进行的话,那么漏油事件可以说是转折点,其掌握局势的能力受到质疑。漏油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奥巴马政府的事前疏忽和事后无奈。

  事件发生以来,美国近海石油开采监管机构——内政部矿产资源管理局饱受批评。矿管局一方面负责审查监督近海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安全,另一方面又鼓励油气公司多生产,以便联邦政府收取更多的份额油。职能上的冲突以及与石油公司过从甚密,不可避免地干扰了其对石油开采的监管。

  美国政界和环保人士近年来一直指责矿管局未能尽到良好的监管责任。内政部200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证实,矿产资源管理局人员“没有职业道德”,“疏于坚持规章制度”,“对风险的评估跟不上深水钻井日新月异的发展水平”。内政部代理总监日前披露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矿产资源管理局官员与企业关系过于密切,交情压倒职责。

  矿管局对油气开采的监管也的确存在问题。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BP于2010年3月通知矿管局,墨西哥湾的钻井平台曾遭遇气体突然泄漏、管道坠入油井等麻烦,他们正在失去“对油井的控制”。该公司要求矿管局允许他们推迟执行涉及防喷器的检测。根据联邦法规,这类检测应每两周实施一次,直到故障消除。

  矿产资源管理局最初拒绝这一提议,但在BP一再要求下“让步”。防喷器最终未能在漏油事件中发挥作用。防喷器是发生泄漏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上使用的关键安全系统,也是防止漏油的最后一道防线。

  漏油事件的发生也与美国的海洋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有关。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海洋监管体制迥异,在联邦层面,除矿管局外,国土安全部、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署以及海岸警卫队等部门均具有海洋管理功能。“多龙治海”反而治不好海。对此,奥巴马已要求对地方和联邦层面的海洋监管体制进行调研。

  奥巴马视察灾区时说,漏油事件“史无前例”。言外之意,美国政府没有预料到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漏油,也没有预料到漏油如此难以遏制。

  由于未能未雨绸缪,美国政府在封堵油井这一核心问题上一筹莫展。救灾总指挥萨德·艾伦说,在封堵泄漏油井时,美国政府被迫依赖BP及私有石油部门,因为只有它们才掌握在如此深的水下封堵油井的技术。

  随着事件恶化,奥巴马政府逐渐认为,BP不可信赖。奥巴马5月27日回应外界指责时说,政府在救灾过程中起到了“核心领导”作用,但他同时承认,“我犯了错”。奥巴马所说的错误,指自己过于相信“油气开发商在最坏情况下统一行动的能力”。

  鉴于此,美国政府自5月31日起不再与BP同台发布简报,而是各自发布消息。“BP现在代表‘糟糕的伙伴’。”美国国会众议院能源和环境委员会主席爱德华·马基说,“我认为BP没有展现足够能力或可信度,在新闻发布会上不配站在美国政府(发言人)身旁。”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官员5月31日告诉《华盛顿邮报》记者:“就信息透明而言,我们对BP日益感到灰心。我们不会任由BP一边切断管道、一边声称漏油量不会增加。”

  漏油事件发生后,美国内政部矿管局局长、近海能源和矿产管理项目副主任在外界压力下先后离职。两位替罪羊的离去无法解决事件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美国政府在这一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足以令各国为政者戒。

  重大灾难来临时,政府应该是责无旁贷的第一责任人。然而,由于从未发生过如此可怕的灾难,奥巴马政府在最初阶段推测此次事件不致如此难于收场。美国媒体认为,奥巴马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缺乏老练水手对恶劣天气征兆的第六感,导致其未能在最初阶段给予漏油事件足够的重视。随着事件越来越严重,奥巴马政府发现,政府根本不具备接手事件处理的能力。

  这也是奥巴马政府广受诟病之处。漏油事件也再次表明,在应对重大灾难过程中,政府不可能超脱——民怨终将集中到政府头上。美国媒体认为,对奥巴马政府而言,蜻蜓点水般访问灾区并非解决问题的方式。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