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贸易战争第三期:布雷顿森林体系(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9日 22:09  CCTV经济半小时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邓峰:很多纺织厂关门,很多纺织工业的工人失业。这个美国国内纺织工业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的重大的压力迫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在57年和日本人谈判,缔结了一个日本自主限制对美国出口棉纺织品的协议,这个协议的时间是长达5年。

  为了反制日本,在1959年关贸总协定年会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猛烈批判日本,要求日本也开放本国市场。迫于压力,1960年4月,日本内阁发布《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计划3年后达到自由化率80%,为了避免本国产业在开放中受到冲击,1960年日本制定了扶植企业经营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削减企业20%的税率,将设备折旧年限缩短四分之一,降低企业贷款利率,按市价发行企业股票,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在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再加上日本低廉的生产成本,日本的钢铁、汽车、石化、半导体等产业在开放经济中迅速崛起,国际竞争力无人可比。1969年美国进口的钢铁有42%来自日本;进口的彩色电视机是90%是日本制造。

  前田匡史:随着日本经济逐渐强大,美国开始考虑用其他办法来解决美日之间的贸易冲突。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经济大国。而 1971年美国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贸易赤字,虽然只有15亿美元,但是却引发美国举国上下的震动。许多国会议员认为,美国正在遭遇其他国家不公平贸易的威胁。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关税法》,宣布美国可以单方面认定其他国家的贸易行为是“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的,并由此展开贸易报复,这就是著名的“301条款”。随后美国国会又对这一方案进行了多次扩展性地修订,衍生出了“特别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但关贸总协定毕竟为全球贸易树立了自由贸易的大框架,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本国产业的步步衰退。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质优价廉的半导体产品又占领了美国市场,同时还挤占了原来被美国占领的欧洲市场。美国逼迫日本在1986年签订《日美半导体贸易协定》,要求日本减少半导体产品的出口。但欧洲认为,日本半导体的出口大量减少后,欧洲将不得不购买价钱更高的美国产品,这对欧洲电子工业是一个重大打击,于是欧共体上诉关贸总协定,最终撤销了《日美半导体贸易协定》。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以省油和低价著称的日本汽车热销美国,日本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汽车王国这顶桂冠一直是美国最看重的荣誉,美国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决定采用新的武器来打赢与日本的贸易战。 

  前田匡史:由于当时双方的贸易顺差和逆差持续上升,所以美国当时觉得关贸总协定还是不够的,所以后来为什么美国将目标转移到汇率上,因为汇率跟当时的每一个贸易板块相关,不是单纯的一个纺织品一个钢材,它是一个结构性的因素。所以对于美国来说汇率实在是一个很神奇的因素,可以一下快速调控所有的问题,所以著名的广场协议在1985年出现。

  1985年9月,美国的财长詹姆士。贝克、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以及联邦德国、法国、英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 ,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协议要求五国政府通过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诱导美元有秩序地贬值,以帮助美国解决巨额贸易赤字的问题。对于当时的协议签订,日本一直是非常乐意配合,并希望以此显示日本正在积极“争取成为与其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大国”

  前田匡史:最初的意愿实际上是对美元进行调整、是为了弱化美元,因为那时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所以日元开始变得坚挺。

  五国开始按照协议的约定大量抛售美元,然而这一举动立刻带来了市场投资者的跟进,引发抛售美元的狂潮,广场协议两年以后, 英镑兑美元升值37.2%,法郎升值50.8%,德国马克升值70.5%,而日元兑美元则升值高达86.1%,由242日元:1美元升值到了130日元:1美元。

  前田匡史:广场协议的结果就是日本的出口业被摧毁。

  日本升值导致其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贬值,据日本国内的统计,广场协议导致日本对外净资产的汇率损失累计为3.5万亿日元。

  前田匡史:(日本的)跨国企业他们的预算受到严重的影响,他们船运费用出现问题,他们开始在亚洲其他国家寻求工厂,因为这些地方不受广场协议的影响。

  为了防范外部需求减少给国内带来的冲击,日本力图改变纯粹依赖外贸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为此日本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双松政策组合,日本央行接连5次下调利率。从签署广场协议的1985年的5%降至1987年的2.5%,以后又有下降。日本的贷款额度80年代初与GDP的比例关系还只占到GDP的50%,到80年代末贷款总额甚至和全国的GDP数值相当。日本楼市价格3年暴涨2倍,股市持续上扬。到80年代末,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总市值是其GDP的1.3倍,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股票交易所。

  前田匡史:所以那时焦点从贸易方面的问题转变成汇率问题,不再是关税和贸易的问题,

  而是一个与汇率和宏观经济相关的问题。

  尽管广场协议影响了的日本出口业增长,但是,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值仍然是当时西方7大工业国中最高的。50年代日本发展的黄金时期,它的经济年增长率能达到15-26%之间,到60年代这一数字能达到10-18%,7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有所下降,但是也达到到8-10%左右。直至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和投资过热的泡沫经济破裂,才使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从1-5%之间逐渐滑落到负增长的区间。

  前田匡史:关键的时间点是1998年,经济的崩溃和持续的低利率。但是最根本的原因的是货币体系的崩溃。由于当时的泡沫经济,很多银行是根据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制定贷款的。他们只在关注房地长市场,他们认为房价会持续上涨,但是事实是不是。 

  飞速崛起的并不只有日本,同时也有二战中的另一个战败国——德国,上世纪50年代,战败的德国国土被分割和占领,原欧洲最大工业中心鲁尔区变成死气沉沉的废墟。战后初期调查,美占区12000家工厂中只有10%还在从事有限的生产。

  丁一凡:苏联人从东面攻进来以后占领了一大片德国,苏联人开始一种报复的心理,就把德国的机器都给卸走拆掉了。

  二战战后初期,60%的德国居民处于严重饥饿状态,柏林的儿童死亡率高达 16%。物质奇缺的同时,德国还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帝国马克如同废纸。美国香烟也成了货币的替代品,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常以几支、几包、几条香烟计算。美国占领军用香烟和食品罐头大肆换取德国人的金银、古董、皮毛、相机等等商品。然而,极度混乱的德国在冷战爆发后,因为靠近苏联,却有了新的价值。

  崔丕:当美苏关系恶化的时候,德国就成为西方的一个最重要的争取的对象。

  为了使德国能够成为美国对苏抗衡中的桥头堡和安全屏障。美国很快开始对德国采取扶持政策,1947年下半年,美国制订了《马歇尔计划》,4年时间里,德国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得36.5亿美元援助,这也给德国的崛起注入了资金。同时,1949年建国后的联邦德国开始加大教育投入,1950—1970年,平均每万居民的大学生数从21人增加到67.9人。此外,在1950—1973年,联邦德国购买专利和许可证的支出从2200万马克上升到16。54亿马克,增长了74倍以上,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能力的恢复,使得联邦德国在上世纪50年代迎来了 “黄金的十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4%。

  丁一凡:德国在战后由最新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最好的产品,所以德国造的产品在战后非常非常有竞争力。它当时可以输出到美国和其他的欧洲国家其他的西欧国家。

  联邦德国苦练内功的同时,美国则帮助法国和联邦德国和解,吸引联邦德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等国际组织,一个没有贸易壁垒的巨大国际市场向联邦德国敞开了大门。从1950 年到1970年,联邦德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46 亿美元猛增到646亿美元,增长了14倍。从全球来看,联邦德国外贸总额在1953年超过法国,1954年超过加拿大,1962年赶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贸易大国,而到80年代年,联邦德国甚至超过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出口国。

  邓峰:60年代还有德国的造船、机械,然后德国还有非常重要的汽车业也在60年代的中后期迅速崛起,和日本还是有比较类似的地方。

  但让人奇怪的是,联邦德国从1952年就出现对外贸易的年年顺差。50年代年平均顺差22亿马克,60年代为87亿马克, 70年代更增加到309亿马克。贸易顺差逐步加大的情况下,联邦德国竟然没有和任何一个国家发生大规模的贸易摩擦,这一点和日本侵入式的出口贸易有着天壤之别。

  丁一凡:它没有出现这种故意的去损害对方的这种。没有出现贸易障碍,没有出现战争式的这种行为。

  那么,联邦德国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联邦德国尽量分散出口商品的种类,以1987年为例,德国没有任何一种出口商品能占到25%以上的份额,而日本同年机电产品的出口竟然占到74%,相比之下,联邦德国的做法更不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另外,为了避免贸易摩擦,德国向尽可能多的国家出口,比如大多数公司只把不超过10%的商品销售到美国市场,而日本呢则是多年把5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美国。此外,为了不引起出口国的反感,德国向一个国家出口了大批商品之后,还会在这个国家进口大批商品;而日本则不同,他们把商品大量出口美国,然后在发展中国家大量采购,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招致美国的不满。而德国采取这些聪明的外贸策略后,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出口国的贸易制裁。

  丁一凡:并没有产生像美国政府对待日本政府那样去压西德政府。

  广场协议之后,德国马克大幅升值同样让德国的出口承受冲击;1987年,,升值前德国的增长率还保持在3%以上,广场协议签订2年以后德国经济增长率是降到1.4%。然而此后德国在汇率和货币上的不同做法引导德国在广场协议之后走上了与日本完全迥异的两条道路。货币政策方面,日本在1989年的存款利率仅不到2%,而德国却始终维持在广场协议之前的5%左右。德国执政者认为:日本所奉行的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倡导的扩张政策,放宽贷款、增加货币。 然而降低贷款利率和门槛的方式只能一次性减少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是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政府的大量工作是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改善就业服务,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一味的对经济直接进行需求刺激,积聚资产泡沫。几年之后,德国经济稳步反弹,1988年经济增长率已经攀升至3.71%,1990年更是超过了5%。在经历了短暂的衰退之后,德国回复到了平稳增长的路径上。德国的决策人认为,贸易在这时候已经是金融、汇率、宏观政策的综合体现。德国央行更因其稳健和独立判断而著称于世。

  回顾二战以后到2000年的50多年时间里, 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韩国、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家,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低廉的劳动力,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从发达国家承接了大量产业,改善了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亚洲四小龙、金砖四国相继成为全球瞩目的新兴市场。它们的崛起,对原有的贸易格局带来了巨大挑战,一场新的贸易变局开始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