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盛欺诈门:茶杯里的风波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当下,《纽约时报》针对高盛的第四次“阴谋论”的掀起,显然将这位狂风扫过依旧在华尔街屹立不倒的大鳄瞬间推至浪尖,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高盛将其触手伸入美国财政、议会、证交会、股票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各个角落,即使彼此间发生冲突,不过是在同一利益屋檐下、游走于彼此核心边缘的“茶杯里的风波”  

  【《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最近,尽管《纽约时报》声言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借高盛“欺诈门”顺藤摸瓜,在接下来的华尔街次贷元凶彻查中“动真格”,但是,最终结果极有可能为高盛与SEC的“私了”:高盛公开道歉,SEC取证不利;高盛安抚“股神”,SEC不再追究。 

  高盛俨然已对《纽约时报》屡番“阴谋论”的指责习以为常。就在2月初,高盛发言人Lucas刚刚就“高盛对AIG索赔129亿美元”的置疑予以回应。《纽约时报》认为,美国政府于2008年最后四个月向AIG注资1800亿美元以避免破产,但其中有超过9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包括高盛在内的十多家金融机构私囊。高盛对此回应道:“这是《纽约时报》第三次试图掀起有关高盛和AIG的阴谋论。” 

  对比前三次,《纽约时报》当下第四次“阴谋论”的掀起,显然将这位狂风扫过依旧在华尔街屹立不倒的大鳄瞬间推至浪尖,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长期饱受“高盛嫉妒”折磨的华尔街的银行家们顺势而起,大肆援引SEC在上周五声明中对其违背“客户利益第一”的指责,以及《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对高盛“吸血章鱼”的比喻,当日拉下高盛股价12.8%。 

  长期以来,高盛在角色上的利益冲突饱受诟病。相较其一流的承销、经销投行业务,人们更加习惯将其看作为一家对冲基金,依靠做空一系列复杂、高风险的抵押贷款证券产品,从华尔街的一片哀鸿遍野中全身而退,同时不忘在昔日的竞争对手背后踹上一脚: 

  2008年3月时值贝尔斯登股票跳水之际,传闻高盛伦敦分部曾努力砸沉贝尔斯登的股价;美前任财长鲍尔森在美林与雷曼兄弟同样岌岌可危之际,促成美国银行对美林的收购,却坐视雷曼破产殆尽。事实上,鲍尔森在上任前,一直担任高盛CEO,而时任美林CEO的塞恩则是高盛鲍尔森时期的高管。 

  在抱怨《纽约时报》第三次掀起高盛“阴谋论”之后,事实上 AIG的首席执行官也换成了高盛的埃德•李迪,另一家受AIG注资的Wachovia的银行,其董事会主席也换成了高盛的罗伯特斯•蒂尔。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在以纳税人的钱救助遭危机重创的银行的同时,高盛集团也完成了入主各大金融集团的渗透。 

  在金融海啸稍退不久,彻查华尔街危机“元凶”便被美国SEC前主席考克斯提出,却遭到时任财长的鲍尔森的反对。有意思的是,此次“诈骗门”中SEC指控涉嫌信用问题的“对冲基金第一人”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恰好与这位美国前财长同名。而与鲍尔森扮演同样角色、将高盛决策渗入美国政府议案的,还有高盛前行政总裁鲁宾。 

  在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时期,高盛奉献出接近100万美元,将高盛与白宫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延续至今,直接导致在奥巴马声言“为美国人民讨回银行欠其的每一毛钱”而向华尔街银行开征900亿美元银行税之际,高盛依旧我行我素,公然为其执行长罗伊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开出高达1亿美元的巨额红利。  

  显然,高盛已于本轮危机完成对昔日对手的铲除,同时如同“披着人皮的吸血章鱼”,无情地将它的触手伸入美国财政、议会、证交会、股票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各个角落,即使发生冲突,不过是同一利益屋檐下,游走于彼此核心边缘的“茶杯里的风波”。奥巴马抨击这条 “肥猫”的贪欲与无耻,断不会伤及皮毛,美证交会谋求“剥夺高盛非法获利、施加罚款处罚”,也会伴随未提刑事诉讼而不了了之。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