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观察:达沃斯推敲危机后退出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30日 11:09  新华网

  新华网瑞士达沃斯1月29日电 经济观察:达沃斯“推敲”危机后“退出”策略

  新华社记者 郇公弟

  一些分析人士曾表示,如果说2009年是各国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救市”的一年,那么2010年可能是相关政策“退出”的一年。然而,什么时候退,怎么退,这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鉴于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风险初步显现,而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依旧薄弱,美欧等主要经济体要恰当把握退出的方式和时机并不容易。围绕如何从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全身而退,达沃斯年会的参与者展开了激烈争论。

  美国“退出”争议大

  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斥资数万亿美元救助银行系统,加剧了财政赤字,引起纳税人不满,成为“退出”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奥巴马政府近来不断释放“退出”信号,包括敦促银行偿还救援基金、限制高管薪酬、征收交易税、限制金融机构规模和业务等。在达沃斯论坛上,金融界一些人士对这些做法提出质疑。

  有“金融大鳄”之称的美国著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表示,美国政府不应当过早实施措施回收流动性、压缩财政赤字等“退出”政策,现在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也为时尚早。他说,银行首先应当偿还他们获得的援助资金,政府再采取“退出”政策,过于严厉的措施可能让银行在借贷方面变得更加谨慎,这不利于美国经济走出困境。

  索罗斯批评说,奥巴马政府对银行征税的新提案与政府所追求的政策目标背道而驰。他也反对各国过早采取“退出”政策,因为这可能导致“双底衰退”。

  此外,美国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的转向也备受关注。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大幅降息,当前已接近零利率。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明确指出,美元零利率政策正在全球制造资产泡沫,推动房地产、黄金等价格和股市等不断上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将是2010年的重要风险之一。

  鉴于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如果美国开始加息步伐,收紧当前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大量美元套息资金突然撤出新兴市场,从而给新兴经济体造成冲击。

  欧洲“退出”掣肘多

  欧元区16国当前的“退出”道路同样困难重重。在财政政策上,各国债台高筑很难迅速改观,财政赤字在2010年还可能继续增加,希腊等国更面临主权信用危机;在货币政策上,欧洲央行坚决实施的救援基金“退出”政策也遭到欧元区各成员国银行的抵制。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多次强调了加快实施“退出”政策的必要性,同时严厉警告各国政府尽快降低财政赤字。他在达沃斯表示支持奥巴马限制大型银行规模和业务的做法。他说,奥巴马的改革与我们自身政策的方向是一致的,它能够保障银行业集中精力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不过,特里谢的这一态度遭到德国和法国等大银行的反对。

  英国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也公开表示,可能会采取与奥巴马政府类似的银行业监管措施,并强调财政约束。英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28日在达沃斯论坛上更是明确表示,“不管当前的经济状况如何,必须从今年开始削减英国创纪录的财政赤字。”不过,英国政界的这一“退出”姿态同样遭到金融界人士的质疑。一些金融机构领导人担心,如果英美采取更多的金融监管,可能会将银行和其他金融类机构“赶”到新兴的金融中心。

  国际协调可贵

  2010年各国政府的“退出”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如同各国紧密合作实施经济刺激政策一样,各国实施“退出”策略时同样需要密切协调。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各国如果加息步伐不一致,可能引发大量热钱的无序流动,产生灾难性后果。各国实施退出政策,需要极大的技巧,既要结合本国国情,也要注重全球合作。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和英国单独采取“退出”行动并非良方。某些与会人士笑称,如果各国监管步伐不一致,英美监管过于严厉,银行家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把业务搬到索马里。

  救市需要勇气,“退出”更需要技巧和协作。各国在逐步取消危机时期的刺激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时同样需要协调。正如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致辞时所说,只要国际社会以合作的精神共谋发展,以包容的态度共创未来,世界经济就能走出一条健康复苏和持续发展的道路。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