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际财经 >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 > 正文
中国大量低成本的CDM项目资源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投资机构眼中的“肥肉”,转手就可以获得超过30%的利润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皓雯发自北京 江西丰城源洲煤层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第二家拿到CDM(编者注:即清洁发展机制,其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项目交易资金的煤层气发电企业。公司由于找不到专门的人员和信息平台直接到国际市场交易,不得不以10.6美元/吨的价格将每年16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卖与国外中介机构。而国际碳排放交易价比较低的时候也在12欧元(约合16.8美元)/吨。
价差可以更小一些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第一承诺期的减排义务到2012年终止。如今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可以达成国际性的减排协定,那么国际市场自2012年起,对CDM额度的需求将比现在更大……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曾在2009年6月发表报告,预测表示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中国已经成为碳减排的最大供给国。
一些分析师对记者介绍,中国大量低成本的CDM项目资源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投资机构眼中的“肥肉”:国家发改委规定二氧化碳保护价是8~10欧元/吨,而国际上价格是13~14欧元/吨,国际的碳买家低价购买中国企业的碳排放量,重新包装一下,转手卖掉,就可以获得超过30%的利润。
“价差的确存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毕建忠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毕建忠认为,就像农产品从农民手里经过一道道批发最终进入超市一样,碳交易也有一个完整的链条,如果国内企业有能力,也可以在欧洲注册公司直接进行交易。但是受渠道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制约,大多数企业没有能力直接去国际市场交易,而一些国际买家在倒手的过程中也承受着一定的风险。
不过,“的确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让价差更小一些,毕建忠说。
国内交易所处初级阶段
“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作为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化手段,将会迎来大发展的机会。无论哥本哈根有什么结果出来,中国的碳交易市场都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毕建忠说。
去年8月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交易机构相继成立,但是,几大交易所在碳减排量方面的交易量很小。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相关人士对媒体透露,交易所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了,但总感觉国家在碳交易方面的政策不是很明朗。
除了等待以外,毕建忠分析,由于碳交易是新生事物,很多人不大了解。总体上说,中国碳交易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在《京都议定书》中,中国没有强制减排的义务,也就是说,没有现实的需求,企业的认识也没上去。一些企业购买碳减排量,是出于试试水或者广告宣传的目的,量很小,”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洪波说,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很多企业还削减了这方面的费用。
毕建忠介绍,虽然在一些政策上,也规定了企业能耗要降低的幅度标准,但是并没有相对独立的考核体系出台,所以即使企业希望通过碳交易来自愿抵消自身的排放量,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随着中国公布减排目标,相关考核体系等等配套的政策将会陆续出台,”毕建忠认为。
与国内购买意愿低相对的是,一些拥有碳减排量的企业正在争先恐后地将碳减排量卖掉。
中国已经成为CDM机制下提供碳减排量的最大的国家。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对媒体透露,截至今年10月,中国政府已批准2232个CDM项目,其中663个已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预期年减排量为1.9亿吨,约占全球注册项目减排量的58%以上,注册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
不过,与发改委网站上长达几十页的CDM获批公告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网站上,挂牌交易的CDM项目只有寥寥几个。
“国家没有强制企业必须到交易所去卖碳排放量,”陈洪波说,很多企业不用非得去交易所也可以找到买家,因此,大量的CDM项目交易都是在场外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