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批发达国家失信于全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1日 07:42  新闻晨报
中国批发达国家失信于全世界
□中国代表团在会场紧张忙碌

  美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将矛头对准中国,中方指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缺乏诚意”

  □晨报特派记者 周 凯 韩小妮(12月10日发自哥本哈根)

  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博弈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每日持续,硝烟味很浓。

  丹麦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美国代表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将矛头指向中国,美国气候谈判特别代表斯特恩在发布会上要求中国关于单位GDP减排的承诺必须纳入国际公约,以保证其实施透明度。

  而在此后中国代表团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中国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代表于庆泰针锋相对地指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不是慈善行为,而是发达国家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他还三次引用中国古语“言必行、行必果”,炮轰发达国家“失信”。

  美国:拒绝向中国提供援助资金 中国:发达国家应承担历史责任

  在中国代表团发布会召开前几个小时,美国气候谈判特别代表托德·斯特恩突然抛出新立场。他措辞尖锐地表示拒绝向中国提供气候变化援助资金,称中国有足够的钱来支持自己的行动。他还坚决否认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应为历史上的排放进行“赔偿”。

  “无论是《京都议定书》还是《巴厘岛路线图》都明确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一种国际义务,”于庆泰对此严正回应,“这不是有钱人在做善事,而是发达国家为100多年来不断排放温室气体而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他强调,现在地球大气中80%的温室气体都是发达国家“贡献”的,发达国家理应率先减排,可“现在哪个发达国家履行了承诺”?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说过有哪一个发达国家因为他们兑现承诺失败了而向全世界道歉,所以我请发达国家认真反思,自己的承诺和讲话到底算不算数?作为国家的承诺应不应该兑现?既然是合作,大家就要有诚意,就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于庆泰强调。

  美国:中国承诺应纳入国际公约 中国:发达国家为何不兑现承诺

  在本次气候大会前,中国主动承诺,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45%。美国代表由此借题发挥,称中国的承诺应该被纳入国际公约中去,从而更加透明及可以核查。

  这一看似公允的要求,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不但提出指标,而且不断汇报减排的各项进展。美国真的不了解中国的减排情况吗?”于庆泰一针见血地指出,“少数国家的这种说法另有用意,就是试图混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之前的多个国际性文件上都明确规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义务上有着明确的区别。”

  “我倒有个提议,不要总是把目光盯在发展中国家身上,发达国家应该反思,他们的承诺为什么至今还不兑现?”

  于庆泰再度引用“言必行、行必果”,直指发达国家失信于全世界。

  美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矛盾 中国: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是“受害者”

  同样在12月9日,图瓦卢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全体会议上提出,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讨论法律约束力问题,并希望达成一个比《京都议定书》更为严厉的新协议。这一提议得到了库克群岛、斐济等小岛国联盟(AOSIS)其他成员,以及塞拉利昂、塞内加尔等贫困非洲国家的支持。

  这些国家要求,将全球的温度增加上限设置为1.5摄氏度,同时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35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针对这一提议,9日早上的大会上,中国、印度、南非等多个国家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仍应在既有的框架内进行谈判。当天下午复会后,图瓦卢代表眼见其提议可能无果而终,遂退出会场表示抗议。

  “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制造的全球变暖的受害者。”于庆泰对于中国的立场解释说,小岛国联盟之所以有这样的诉求,原因恰恰是发达国家只做不说。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谈判立场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只是在如何促成发达国家改变立场的方式上不尽相同。“我们缺乏的不是一份新的法律文件,而是行动的诚意。”于庆泰说,如果发达国家没有足够的政治意愿去推动谈判取得进展,再多的文件都没有用。于庆泰第三次强调,发达国家应该“言必行、行必果”。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