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能否被美国承认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9日 07:02  经济参考报

  本报记者 刘璐璐 王云 熊争艳 章苒 实习记者 孙韶华

  美国经贸“三驾马车”——商务部部长骆家辉、贸易代表柯克和农业部部长维尔萨克,28日晚已全部抵达杭州,他们将出席在这里举行的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这将是美国新政府就职后举行的首次中美商贸联委会。

  关于此次商贸联委会的议题,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表示,中美双方将对尽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作进一步探讨。骆家辉也证实,由于近期奥巴马总统提出要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并要求美国有关部门共同执行,此次商贸联委会上将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进行探讨。

  在28日美国商务部、贸易代表和农业部高官在杭州的媒体见面会上,美方将能源合作与知识产权保护定为本届联委会重点议题,对于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议题则采取了避而不谈的模糊态度。

  此次联委会引起多方格外关注,专家认为主要基于三大背景:首先,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第一次中美商贸联委会,将为半个月后奥巴马首次访华做准备,双方都希望其能为“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重大改善和发展”铺平道路;其次,在这轮经济危机中,中美间的相对位置有所变化,美国相对变弱,外界及中国自身都认为中国将获得更多话语权,继而提出更多要求;最后,此前中美贸易摩擦频发,轮胎特保案更是让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目前正值双方贸易关系紧张之际,双方都对来自对方的部分进口产品采取了限制措施,此次会谈是否会有解决贸易纠纷的实质性进展也引得各方关注。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认为,这次中方的优先议题还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包括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也是反对贸易保护的重要措施。

  “还有之前中方在多种场合都提到过的在美国投资的资产安全性问题,可能也会作为议题之一。”商务部研究院美洲大洋洲部主任李伟说。

  据美方消息,美国农业部部长维尔萨克表示将敦促中方解除对美国肉禽的进口限制措施。骆家辉则表示,双方在知识产权与执法、清洁能源、医疗设备和药品等一些优先领域取得进展是此次会议的关键。

  专家认为,无论是美方在知识产权、人民币升值、中国市场准入和关键行业开放上对中国的诉求,还是中方在被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难在这届联委会上取得突破。

  “中美双方在传统议题上都是攻守兼顾,互不相让,很难有较大的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在能源合作这个新议题上,譬如清洁能源、低碳经济上双方有共同利益,有望达成共识。

  专家:警惕美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过高要价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美双方将在中美商贸联委会上对尽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作进一步探讨。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也证实,由于近期奥巴马总统提出要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并要求美国有关部门共同执行,此次商贸联委会上将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作出探讨。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应警惕美方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过高要价,对结果也不应过于乐观。 

  按照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的协定,在加入后15年内,各WTO成员有权决定是否给予我国以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 

  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我国出口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上。如果我国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则调查将以我国国内价格为标准来确定我国出口价格是否合理。 

  只有国内价格显著高于出口价格,才能被认定为倾销或补贴。如果我国不具备市场经济地位,则常常以第三国国内价格作为替代来推算我国国内价格。 

  欧美等国在许多情况下选择的第三国价格都会比我国高很多,而没有根据中国的实际、中国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成本来计算反倾销的具体指标,测算的公正性大打折扣,往往使很多无辜企业被认定有倾销或补贴行为,并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 

  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公平竞争的环境,也防止个别国家和企业采取这些措施歧视中国企业。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8年时间过去了。尽管至今已经有97个WTO成员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美国、欧盟、日本至今不予承认。 

  根据WTO协议规定,中国在2016年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指出,美国手里握着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个谈判筹码的含金量会越来越少。 

  早前公布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经济对话联合成果情况说明称,美方承认中国在市场改革方面不断取得的进展,并将切实考虑中方关切,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周世俭说,美方可能会先打出货币自由兑换这张牌,作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交换条件,但是中国现在还做不到,因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此轮经济危机中幸免就是因为货币不可自由兑换这道防火墙,因此美国会退而求其次,改为压人民币升值。 

  周世俭同时也指出,从最新统计数据看出口形势似乎有所好转,但是还不能说明出口已经稳步回暖,在目前的形势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极为不利,这次会议美国仍然不会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商务部研究院美大研究部主任李伟也表示,美国对市场经济地位有几条硬标准,中国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同,市场经济地位的议题不太可能谈成。 

  实际上,美国已非第一次作出相关承诺,2008年6月份的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国就表示将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显然这个承诺仍未实现,过去一年来,美国仍对中国提起了多项反倾销的诉讼。 

  姚坚指出,坚持对外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中国的既定目标,并不需要别人承认。这次金融危机也表明,即使在所谓市场经济很完善的体制下,也会产生诸多问题。所以,判断哪种经济体制更符合本国经济发展,中国更有发言权。

  美方:争取让美企参与中国清洁能源市场

  据悉,本届中美商贸联委会美方的重要议题之一是清洁能源领域合作,这也是今年7月继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部长朱棣文访华之后,美国再次争取中国能源市场对美企业放开。 

  此前在第四次中美能源政策对话期间,中美代表深入讨论了多项中美能源发展的重大政策性问题。观察人士指出,中美双方在推进新能源领域合作的行动,将与两周后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关于能源方面与中方探讨的问题形成呼应。 

  骆家辉在28日举行的媒体发布会上表示,此次中美商贸联委会的议题重点之一,是争取让美国公司参与到中国清洁能源的市场中。 

  骆家辉指出,中国政府出台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中,有约40%用于发展绿色经济。中国政府原本确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各地风力发电5千兆瓦,但现在看来有望达到3万兆瓦,这是原来目标的6倍。 

  另一方面,美国推动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力度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奥巴马不仅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激励绿色技术创新,还呼吁设定全国性的二氧化碳排放限额。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美两国在新能源合作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美国公司拥有能够惠及中国清洁能源企业的先进技术,而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可供国际方面开发。 

  据路透社消息,美国将敦促中国清洁能源行业进一步向美国企业开放。美国认为这有助于改善中美之间贸易失衡。当被问及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准入情况时,骆家辉向路透社记者表示:“这些议题我们已在多次讨论中提出。我们的目标是美国企业能够参与竞争。”他说:“我们认识到,中国企业也可以给美国带来许多东西,我们寻求为双方创造公平的竞争平台。” 

  据报道,中国商务部和美国贸易发展署29日将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重点将在防灾智能电网的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建筑、清洁能源技术这四个合作领域。此前业内专家曾分析指出,清洁煤技术可能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 

  中美新能源合作,美方缘何如此积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清洁能源是奥巴马政府的执政重点,而此次联委会美方之所以提出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作为主要议题,主要是基于四点考虑: 

  一是从内政角度来看,新能源产业很有可能成为美国经济下一个重要的增长点,而且能够缓解就业的压力。奥巴马总统在竞选时就多次提出,清洁能源发展可以为美国创造250万个就业机会; 

  二是从国际经济关系来看,可以发展新能源产业、利用金融创新工具满足美国在世界圈钱的需要,重演之前支撑美国十年黄金繁荣期的“IT泡沫”,“产业留在美国,希望留给外国”,同时还可以补上政府财政漏洞; 

  三是出于美国经济安全的需求,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加强国际安全; 

  四是出于打造“软力量”的考虑,之前发动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国国际社会形象受损,奥巴马上台之后大力提倡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这都有利于美国树立国际形象,因为实际上在环保节能领域美国相对于欧洲和日本还是落后的。 

  此外,新能源的中美合作在技术上可行,容易出成果。金灿荣分析说,新能源合作是中美商贸的新议题,有别于一直悬而未决的“市场经济地位”“人民币升值”等老议题,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互利,是双方最容易达成共识的领域。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璐璐 王云 熊争艳 章苒 实习记者 孙韶华 采写)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