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印度限制中企签证累及百亿美元合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2日 07:02  经济参考报

  疑惧中国经济影响力出招“应对”损人不利己

  本报驻新德里记者 毛晓晓    

  不久前发生的印度政府收紧对中资公司签证政策一事,最近有了新进展:经过我驻印使馆与印度内政部交涉,目前印方已同意将离境最后期限,从原来的9月30日延长到了10月31日。 

  近年来,中印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中国已在去年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国,印度也成为中资公司承揽建设项目的最大海外市场。但是,印度内政部近期收紧主要是针对中资公司的签证政策,已造成中国基础设施承建公司和大型高科技企业难以按期履行数以百亿美元计的合同,中印两国企业将面临巨额的商务纠纷和经济损失。 

  “商务签证”模式生变:“签证”问题成中企在印最大风险 

  一直以来,印方对在印度承包项目的中资公司人员的签证政策,都按名义上需申请“工作签证”事实上采取“商务签证”的模式处理。 

  中国驻印度使、领馆相关负责人日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印度签证政策规定,赴印从事工程项目的人员应申请“工作签证”,但由于工作签证须经印内政部审批,审核周期长、印方受理后不予回复率非常高。事实上,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印承包项目的中资公司人员能获得工作签证的寥寥无几。对此,印度驻华使、领馆最近几年来采取变通做法,即依据印方项目业主发出的签证邀请函,向中资公司人员颁发了上万份期限为3至6个月的“商务签证”,形成了目前大部分中资公司人员持商务签证在印从事项目建设的状况。相关负责人指出,这表明,此做法是印度政府长期默许的。即使是印度驻华使馆网站上也清楚写明,持商务签证可进行“短期项目工作”。 

  但自今年5月中旬起,这一模式突然“生变”。当时,在印度承建大型电厂和钢厂项目的十几家中资公司,均未能为其承包项目的施工队伍获得必要的商务签证,处于难以履约的困境。 

  随后事态进一步恶化。7月中旬,印度政府内政部决定,不再允许外国、主要是中国工程人员持商务签证从事项目建设。印方还宣布,目前在印持商务签证从事项目建设的所有人员,无论其签证是否到期,都必须在9月30日离境。 

  但是,当时印方并未将其设定的“9·30大限”及时通报中国官方,大部分中资公司到9月初或9月中旬才接到印方通知。这些中资公司在印承包的多为以亿美元计的大型成套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复杂,中方施工人员较多。多位中方人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印方要求这些项目的中方人员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全部撤离,显然既不符合实际,对印度经济本身也不负责任。 

  9月中旬以来,部分中资公司项目所在地的警察局派人到现场敦促中方人员离境,称如果不能在9月30日离境或离开项目驻地,将要承担后果。但据了解,仅在印度东部地区,持商务签证的中方工程人员无法落实9月30日以前回国机票的约有1300人。当时正值当地一年一度的最大节日,印度出国旅游人员增加,主要航空公司9月30日前相关航班基本满员。多数中资公司另想辙安排撤离,有的甚至设法经第三国,如孟加拉国达卡、韩国首尔绕道回国。 

  半个多月前,《经济参考报》记者接到中国一家基建公司驻印度办事处负责人的电话,说他第二天就要回国换签证了“这一回去至少要两个月才能有消息,还不知道能不能办下来呢,”他叹了口气说“现在签证成了在印度做生意最大的风险了。”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资公司普遍担心,工作签证颁发的数量可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样,凡有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施工的项目将难以按计划实施,涉及几十个项目、约上百亿美元合同。中国承包公司与印度业主之间将会相互要求巨额罚款和索赔;印度业主与其贷款银行之间将会产生纠纷;合同各方将不得不诉诸法庭。 

  歧视性做法将伤及自身:印电力电信工程建设将受冲击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情况,经过我驻印大使张炎与印度内政部交涉,目前印方已同意将离境最后期限延长到10月31日。 

  一些中资企业就此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反映,中方人员在10月31日前离境自身没有问题,但对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还有中资公司反映,其实最近申请到的商务签证,停留期已从过去3或6个月缩减到1个月甚至以下。与西方国家商人大量获得1年和多年的印度商务签证相比,对中国人只给3至6个月商务签证本已是歧视待遇,大大增加了中资公司运营成本和工作难度。现印方进一步缩短停留期,已影响多数中资公司在印度业务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在印投资和业务规模较大的企业。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政府在对中资公司签证问题上的歧视性做法,不仅影响到了中资公司的正常业务,更将伤及自身利益。 

  其中,印度为缓解电力严重短缺而进行的电力工程建设,将首当其冲。据印度政府估计,印度2007到2012年第11个五年计划新增电力78700MW中,有20%将使用中国设备,而第12个五年计划这一比例将达31%。目前印度有超过30个电力项目有中国公司参与,超过3000名中国工程师轮流为项目工作。印度包括信实和塔塔等十多家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大型私企,都面临类似问题。 

  据印媒报道,印度目前全国电力装机总量为15万MW,中国为86万MW;2008-2009年,中国新增电力10万MW,而印度仅有3454MW。印度电力目前存在11000WM到15000MW的供给缺口,夏天缺电严重。 

  事实上,9月底印度电力部已经承认,第11个五年计划中超过20%将难以完成,此前第八到第十个五年,计划新增电力的一半都没有完成。 

  除了基建公司,印度政府停办3到6个月商务签证的政策,也对当前占据印度市场约1/4份额的中资电信设备提供商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这些中资企业表示,已在印度工作的几百名中国员工须停产停工回国办理工作签证,已影响到业务正常运转。此外,关键的技术专家和调测人员无法及时赶回印度,多个合同额达数亿美元重要项目进展都受阻,损害了印度客户乃至印度电信产业的发展。 

  疑惧中国经济影响力上升:损人不利己政策出台的真实“理由” 

  既然收紧中资企业签证损人不利己,为何印度政府还对此情有独钟? 

  印度媒体报道称,印度政府做出此决定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就业。据《印度快报》9月14日报道称,印度政府大规模检查中国在印承建的大型项目后,确定有近25000名持有商务护照的中国工程人员在印度从事“非技术性或半技术性工作”,这些人要在9月30日前返回中国申请合法工作签证。对于中国工程师、专业人员和有证书证明具有一定技能的人员的工作签证申请,内政部审批过程将简化;但对于半技能和无技能劳工,如电工、水管工等,将提交劳工部决断。 

  报道还说,为避免未来出现混乱,印度内政部在与印度企业代表的会议中明确表示,由于涉及国家主权,印度公司无权与中国公司签订允许中国工程人员来印工作的合同。 

  但此举真是为了“保护”印度本国就业吗?一家中资电建公司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他们想用本地工人,但印度全国高压电工人数只有40多人,而中方承建的一个大项目就需要这么多高压电工,印度本国工人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更何况,中国工人在印度工作均为短期、阶段性的,并且只占用工总量的很少一部分。上述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施工不同阶段,派驻印度项目的中方技术人员数量是浮动的,某些大项目多时约1000人,但这只占总体用工人数的8%,工程仍需雇用上万印度人。工程完工进入运行和生产阶段,将为印度直接或间接创造成千上万新就业机会。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印方拿签证开刀,真实目的意在限制中国经济对印度这些战略产业的影响。中印经济发展水平已拉开档次,印度经济对中国依赖度上升,从已签订的合同看,中国通讯和电力设备已在印度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由于印度上层一些人士对中国的战略意图颇有猜疑,他们从“长远考虑”,对中印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感到“担忧”。 

  早在2008年4月,印度电力部就曾向总理辛格建议,外国公司如果参与印度电力项目招标,必须以使用“印度制造”电力设备为前提,而这一提议已得到总理办公室批准。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此前任职电力部副部长时就担忧中国电力设备的冲击,认为政府应出台政策应对。

  印媒:卡中方签证印国内反对声浪起

  印度一些私人电力公司不满印度内政部签证政策一刀切的做法,已经要求印度外交部解决中国工程人员的签证问题。 

  据印度《经济时报》日前报道,由于中方人员近期未能及时获得商务签证,已使一些项目无法正常施工。印度诸多大电力公司面临工程延期和成本提高的问题,并已严重影响印度新增电力计划。类似问题也出现在中资公司承建的管线工程。 

  报道称,由于中国电力设备只能由中国技术人员安装调试,印度一些电力公司已经要求印度外交部解决中国技术人员的签证问题。 

  另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政府8月底曾以安全为由,要求限制印度私人电信运营商使用中国电信设备,但此举威胁到印大量私人电信运营商的生存,还可能造成欧洲电信设备对印度市场的垄断,遭到运营商的普遍反对。 

  目前,签证问题已直接影响中国公司投资印度的信心。据《印度教徒报》不久前报道,印度卡纳塔克邦首席部长到中国招商引资,希望中国公司投资该邦港口和高速路项目。但中国公司普遍态度谨慎,因为担心无法拿到工作签证,以及印度近期限制中国投资的倾向。(毛晓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