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欧洲的G20新诉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5日 00:03  21世纪经济报道

  欧盟聚焦宏观经济退出政策、金融监管改革、气候变化三大议题

  特派记者 袁雪 布鲁塞尔报道

  欧盟对G20匹兹堡峰会,有着长长的一串议题诉求,涉及保证经济可持续复苏、优先保障就业、金融市场改革、金融领域薪酬制度、加强国际金融机构作用、加强世界贫穷国家经济恢复、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能源安全等8个领域。

  9月17日,欧盟27个成员国首脑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峰会后,提出了这份详尽的共同声明。然而,在欧洲被反复提及的只有协调宏观经济尤其是协调退出政策,加强金融市场改革尤其是对银行高管薪酬的限制,以及气候变化三个议题。

  9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匹兹堡大学发表演说。演说中,也把协调退出策略、改革金融市场以及气候问题列为他“带给匹兹堡的三个关键信息”。

  这反映出,这三大议题才是欧盟关注的核心。

  退出政策需协调

  G20峰会本来就是全球经济危机所催生的产物。经济问题自然是一直不变的议题。而这一议题也是目前各国分歧最小的一个,因为存在普遍共识的是,目前的经济复苏苗头很大程度依赖于各国政府从财政手段到货币手段对经济的支持,而非自然复苏。

  因此,欧盟领导人在共同声明中表示,“必须保持对经济的支持,直到经济复苏得到确实保证”。

  英国首相布朗提出更具体的目标:“今年,全球财政刺激措施达到世界GDP的5%,或者是超多2万亿美元……我建议明年继续保持这样规模的刺激措施。”

  但是,同样达成共识的是,现在是讨论退出政策的时候,而且需要各国协调。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总理Fredrik Reinfeldt说:“我们应该现在决定退出政策,但并不是马上要执行它。”

  巴罗佐在24日的匹兹堡大学演说中说,“即使不同国家在不同的时间退出,我们也需要相互协调处理”。

  主推气候融资

  在此次G20峰会前,联合国特别在纽约举行了气候峰会,这也足见这一议题在本次峰会上的分量,欧盟则几乎是这一议题最为积极的倡导者。

  9月21日,巴罗佐专门在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发表演讲,主旨就是气候变化。

  巴罗佐毫不掩饰地表示他对于哥本哈根大会的担忧:“我承认,此刻我非常担心哥本哈根大会的前景。非常危险的是,谈判正在接近僵局。”

  在本次峰会上,欧盟希望以自己9月10日提出的气候融资新方案来推动各方填平立场鸿沟。

  在这份最新提案中,欧盟认为到2020年为止,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1000亿欧元应对气候变化,其中发达国家应提供220亿到500亿的资金支持,而欧盟愿意承担10%-30%的责任。

  一位欧盟环境总司官员对记者表示,欧盟之所以在此时提出这项新提案,正是希望能够在G20峰会上得到充分的重视;巴罗佐在纽约也表示,“欧盟已经发出信号,我们准备好在本周认真讨论融资问题”。

  高管薪酬尚未达成共识

  在金融监管方面,欧盟特别强调的是“全球统一的规则”。

  9月23日,欧盟经济与金融委员阿尔穆尼亚谈及对G20的期望时表示,希望在对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高管薪酬和会计准则方面达成一致。

  当天,欧盟委员会提出了金融危机以来最重要的改革方案,建立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监督全欧27国的金融市场状况并做出风险预警。

  阿尔穆尼亚表示,在统一金融监管的道路上,欧盟步伐最快,这是全球第一份官方的、具体的监管改革提案。

  在高管薪酬方面,法国是最为积极的倡导者。法国总统萨科齐曾威胁称,若在薪酬问题上得不到共识,他将中途退出G20峰会。9月22日,法国外长库什内谈及对G20峰会的期望时,也仅提出对金融监管改革以及控制高管薪酬的关注。“如果明天,银行家无法再随心所欲,这将是一场革命。”库什内表示。

  不过直到9月21日,各国仍未就这一问题达成具体共识。当天,上述欧盟经济与金融事务总司官员透露了这一分歧,对银行高管薪酬的规定到底有多大约束力、需要具体到何种程度、是否设定最高标准等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尽管薪酬问题高调曝光,但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格劳斯对记者表示,薪酬问题并不是影响未来银行体系健康的最关键因素,“这只是民粹主义情绪所致。”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