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岐山戴秉国率百余名中方官员抵达华盛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 10:00  南方都市报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今日举行

  外·事

  本报讯 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率领的中方代表团25日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准备出席即将于27日和28日在这里举行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当地时间25日下午5时20分许,100多名中方官员乘机抵达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和中国驻美使馆官员到机场热烈欢迎代表团的到来。

  这次对话将于27日正式开始,届时将首先举行联合开幕式和全体会。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出席联合开幕式并致辞。

  之后,国务委员戴秉国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将共同主持战略对话,而经济对话由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美国财长蒂莫西·盖特纳共同主持。

  据中方官员此前介绍,战略对话主要涉及中美关系、国际和地区问题、全球性问题3个议题。经济对话的主题为“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

  今年4月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伦敦会晤时达成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重要共识,作为双方推动双边关系在新时期积极向前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新华

  关注议题

  应对气候变化 中美各有期待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昨日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今日,首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联合国秘书长访华期间表示,中国抵御气候变化可称为全世界榜样。而自年初以来,多位访华的美国高官则都表示,中美联合抵御气候变化才应该称为全世界榜样。据悉,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将是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一个重要议题。

  借此时机,本报记者采访了中方负责气候变化谈判的代表、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和美国民主党高层智囊、力推中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学者李侃如。

  美国专家 中美立场目前无根本性转变

  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前夕,本报记者就中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采访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李侃如。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你一直在推动中美两国间的气候变化合作,对这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你有什么期待?

  李侃如:我期望,在促进中美两国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方面,此次对话可以扮演一个重要角色。我认为此次对话议程将清晰地体现出,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中美关系中非常重要的议题之一。而且,该议题将为改善双方合作和信任提供良机,对中美关系有所推动。

  南都:中方在中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上的态度,和去年相比,近半年有何变化?

  李侃如:进步是有的,但没有根本性转变。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仍有数月时间,我认为双方会有密集会谈,并希望中美都能在哥本哈根采取建设性的立场。至于当下,双方仍在讨论过程中,在任何一方届时采取的立场上没有达成最终协议。

  南都:您曾提出中美抛开联合国,单独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在这个问题上您的态度是否有变化?

  李侃如:根本上讲,控制气候变化的途径,必须有部分处于联合国框架协议之内。这个问题原则上大家都同意。但在细节上,联合国框架不能单独解决问题。联合国框架协议本身仍需大量谈判。除了联合国框架外,国家性、地区间的努力也必不可少。

  中国官员 中美不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做交易

  近日北京举行的气候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上,本报记者就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立场等问题,向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进行了提问。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今年5月20日中国政府提出了关于哥本哈根会议的立场。据你了解,这段时间外界和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机构有什么反馈?

  苏伟:关于5月20日发布的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立场,各方的反应还是比较积极、正面的。实际上中国的立场文件当中,也包含了我们在谈判当中提出的一些主张。这些主张也正在谈判当中,和各方正在进行积极地磋商。

  南都: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与中国与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是什么关系?

  苏伟:中美的双边对话、磋商和联合国的谈判并没有矛盾。中美不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做交易,我们主要意图是开展一些对话合作。

  南都: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和美国新政府到底有没有达成一些共识?达到了什么程度的共识?

  苏伟:我们注意到奥巴马政府上任以来,对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作出了一些调整,比以前积极了。但是可能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通过对话磋商,我们希望能够促进美国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合作、有对话,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分歧的地方。通过对话交流能够增进共识,我们希望通过双边的合作、通过积极参与多边的合作、联合国框架下的谈判,共同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

  本报记者 秦轩 实习生 张帅 发自北京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