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总统奥巴马将揭幕中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3日 07:09  东方早报

  中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27日华盛顿召开 中国望美国保护在美中资

  东方早报记者 马毅达 

  2005年,时任美国务院副国务卿的佐利克在参加了中美战略对话后,向中国提出了“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这一概念。作为中美之间首次战略对话的直接成果,它主导了其后3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

  时隔4年,一个由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合二为一的新对话机制——中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将于本月27日至28日在华盛顿拉开帷幕。

  白宫官员21日透露,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在对话开幕式上致辞。这将是美国总统首次出席美中之间的高层对话。奥巴马预计也将在白宫会见中方代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一行。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昨天在中外媒体吹风会上说,中美举行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机制必将有力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战略互信与长久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全面发展。

  “升级版本”强化关系

  “奥巴马总统将会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开幕式上发表演讲。”白宫新闻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说。戴秉国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将共同主持战略对话;王岐山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将共同主持经济对话。

  美国国务院政策办公室主任安玛丽·斯劳特此前在华盛顿向早报记者表示,首轮S&ED的战略对话的重点之一将是美中关于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

  在小布什政府期间,中美两国有两个对话机制: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新的对话机制讨论的话题会更加广泛与深入,也被认为是小布什政府期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升级版本”。有媒体说,在一定程度上,奥巴马时代的“战略与经济对话”是对小布什任期内“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机制的继承,而在传承的基础上也有突破。

  “朝核问题目标一致”

  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昨天借吹风会介绍了此次对话的相关情况。何亚非说,首轮对话主要议题包括中美关系、国际地区问题和全球性问题。而朝核问题无疑是现阶段中美最关注的地区问题。“朝核问题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地区性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朝鲜半岛实现无核化,另一个方面是维护半岛和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中美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何亚非说。但他重申,朝核问题“只能通过和平谈判予以解决”。

  朱光耀表示,此次经济对话主题为“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

  朱光耀在会上指出,美国政府采取了扩张型财政政策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作为重要的对美国债的投资者,当然关心美国的经济状况,希望美国刺激经济的政策能够尽快取得更加有效的进展,美国的金融市场能够进一步稳定。他说,中国代表团会明确提出,希望美国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保护中国在美投资资产的安全性。

  新闻分析

  “对话旨在消除战略疑虑”

  美国期望值不高 中国专家认为对话本身就是目的 

  中美首次战略与经济对话即将召开,而美国舆论纷纷对这次对话所能取得的成果低调处理,一些美国专家认为,美国将更加务实,追求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向早报记者表示,虽然此次的战略与经济对话整合了2005年的中美战略对话和2006年的战略经济对话,但其基本性质还是战略对话论坛。他表示,该论坛的性质跟一般对话不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解对方的战略疑虑,而不是达成具体目标。“所以,将着眼点放在对话达成的成果上可能是不对的,中美两国高级官员就彼此关心的话题展开对话,这本身就是目的。”金灿荣说。

  金灿荣表示,此次对话取得的成就可能是原则性的,而不会太具体。双方可能会在积极合作上达成一些看法,例如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美国增加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等;气候变化上也会达成某些共同立场;还有就是朝核问题,双方会就下一步如何推动朝核谈判进程讨论。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的办公室副主任泰亚·史密斯认为,人们要判断这次对话是否成功就不能把眼光只盯在对话结束时候发表的联合公报上,而应该注意观察一些会议的具体细节,会议进行期间,与会人员是否常有走动和中英文公报文本是否有出入等。

  金灿荣也指出,此次美国派出了财政部和国务院的高官,中方则是负责经济的副总理和负责外交的国务委员与会。从技术层面来讲,这一次谈判机制较之前的更为复杂,至于是否会增加或是减少谈判收益,还很难说。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达纳韦认为,这次对话不会宣布任何重大的政策改变。他说:“如果对话成功,也只是开启了双边在具体问题上进行沟通的渠道。希望沟通渠道的开通能够影响中国的政策,更好地推动事情走向正确的方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