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八国集团峰会仍需提高实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1日 00:44  新华网

  新华网意大利拉奎拉7月10日电(记者包尔文)八国集团峰会系列会议10日在意大利小城拉奎拉落下帷幕。不可否认,这次峰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贸易、加强粮食安全、增进南北合作等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成果与问题的紧迫性相比、与国际社会的期望值相比,显然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制订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中期目标、突破包括农业补贴在内的多哈回合谈判“瓶颈”等方面,此次峰会未有大的作为。

  八国集团一年一度的峰会广受关注。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八国集团的前身——七国集团囊括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它们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七个国家联手,在世界政治、安全等问题上也获得了相当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八国集团在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石油和粮食价格上涨、气候变化、朝鲜半岛和伊朗核问题、阿富汗局势等世界紧迫课题时,越来越力不从心。

  原因何在?一方面,自“冷战”结束以来,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世界力量重新洗牌。其具体表现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而发达国家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小,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也随之下降;另一方面,全球化势头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问题带有跨国、跨地区的性质,已超出八国集团掌控能力。

  因此,八国集团峰会的困境事实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八国集团作为一个“富人俱乐部”,在不倾听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见的情况下开个峰会就为全球事务定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面对八国集团峰会的困境,法国总统萨科齐曾表示,八国集团峰会已陷入功能障碍,有必要进行改革。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也曾表示:“(八国集团)如果不能代表世界就没有意义。”国际舆论和一些西方智库要求改革峰会机制的呼声更高。而另一方面,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出于保持八国集团价值观一致性和自身地位的考虑,对改革持消极态度。

  尽管内部尚存分歧,但改革显然是八国集团峰会未来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八国集团的轮值主席国在举办峰会的同时,还邀请一些发展中国家参加与八国的对话会议。特别是2007年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确立了八国集团同中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和南非五个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话的机制,即“海利根达姆进程”。在本月9日举行的八国集团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双方都认为这种对话机制是有效的,并决定将对话进程延长两年,更名为“海利根达姆-拉奎拉进程”。

  同发展中国家对话,只是八国集团峰会改革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八国集团峰会如果想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实效,还必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的合作。拉奎拉峰会的进程表明,八国与发展中国家对话、合作,就容易在一些问题上取得突破,反之则进展甚微。

  要使这种合作能够持续,以八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必须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探寻诸多世界问题的解决之道时,要真正地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自身利益。只有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平等坐在一起,拥有同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才更有希望找到应对全球问题的良方。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