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戴秉国出席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0日 03:05  新华网

  新华网意大利拉奎拉7月9日电(记者 吴黎明 刘东凯)国务委员戴秉国9日代表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意大利拉奎拉举行的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论坛领导人会议。

  戴秉国在讲话中指出,希望有关讨论有助于建立互信、凝聚共识、促进合作,推动各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展现政治诚意和合作精神,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规定积极行动,共同推动哥本哈根大会取得成功。

  他指出,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挑战,攸关各国国计民生,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深化,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但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决心不能动摇、行动不能松懈、力度不能减弱。我们应该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框架内,走清洁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多努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第一,坚持正确原则。应对气候变化有赖各国合作。有关合作要体现公平公正,统筹考虑各国发展阶段、国情、能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准则,各方要坚定不移加以贯彻。发达国家应该继续率先减排,完成《京都议定书》确定的第一承诺期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量化减排,确定中期约束性减排指标。未批准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也要作出可比性贡献。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积极采取有关政策措施,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现阶段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强制量化减排义务,既不现实也不公平。

  第二,加强技术推广。我们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广科技进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我们应该为各国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技术平台,探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技术推广机制,促进气候友好型技术开发、转让、共享,确保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相关技术。“七十七国集团+中国”提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内建立资金和技术转让机制,我们希望各方特别是发达国家体现合作伙伴精神,积极支持该倡议。同时,不应以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为由,变相实施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第三,夯实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物质基础。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就是无本之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经济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应该促进而不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应该维护而不是损害发展中国家发展政策空间。当务之急是发达国家要着眼长远从各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并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国际社会务实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戴秉国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尽管如此,中国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以积极负责的建设性态度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是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明确提出,从2005年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从18%提高到20%,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中的比例从7.5%提高到10%。为确保国家方案顺利实现,我们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去年中国政府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中,有5800亿元人民币用于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

  近年来,中国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不断取得积极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过去3年中,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1%,累计节能3亿吨左右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7.5亿吨。仅200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就达2.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约5亿吨二氧化碳。2000年到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由34万千瓦提高到1217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由7935万千瓦提高到163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由210万千瓦提高到910万千瓦。

  中国支持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落实“巴厘路线图”谈判,建设性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中国愿继续本着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当日,戴秉国还出席了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午餐会和关于贸易问题的专题会议。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