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政要频密访华背后:来往紧密不代表关系亲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3日 12:01  新民周刊

  中美要共舞,但在一些议题上仍需要利益博弈。

  撰稿·邵乐韵(记者)

  奥巴马甫一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研究美国问题的中国学者们便开始研究:奥巴马政府究竟会推出怎样的对华政策?而在白宫,美方人员也在琢磨,对华政策要做哪些调整和创新?

  如今奥巴马执政已有4个多月,随着对华政策团队的日渐成型,谜底终于即将要揭开了。为了更好地实现磨合,中美两国官员开始互相“探路”:今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到访中国,3月,外交部长杨洁篪访美,为4月份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伦敦举行会晤作了铺垫。

  而最近,美国高层领导访华更是频繁。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美国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代表团、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等先后来华,开启了奥巴马就职后美中交往最为密集的一周。

  不过,来往紧密,是否就意味着关系亲密?

  财长销国债?

  盖特纳对中国并不陌生。其父彼得?盖特纳曾是福特基金会驻中国首席代表,任职期间该基金会曾资助中国学生赴美学习。1981年,还在读本科的盖特纳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并于次年转到北师大学习。在研究生期间,盖特纳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中国。他曾说,在中国的这些经历是促使他回国从政的原因之一。

  今年1月,刚获财长提名的盖特纳即抛出“人民币操纵汇率说”,立即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于是,盖特纳正式履职后的首度访华,汇率问题又被关注。然而这一回,盖特纳显然已经从当初的针锋相对转为了低调温和,并开始使用“灵活汇率”这一表述。

  他说:“中国扩大内需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政府承诺将继续向更灵活的汇率政策推进。更大的汇率灵活性将帮助加强增长构成的转变,鼓励资源向支持国内需求转移,并提供货币政策更大的能力,以实现将来的持续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

  于是有人开始解读,认为变温和的盖特纳其实是推销美国国债来了。对此,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宋国友博士告诉《新民周刊》,国债问题肯定会提,但如果把盖特纳访华的主要目的集中在这方面就不全面了。

  他说,“首先,盖特纳此行肯定是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打前站。然后才是关注国债等‘子课题’。美国现在确实需要中国继续购买国债,至少希望中国不抛售、不减持。这是美国想从中南海得到的回答。中国基于自身的考虑,应该不会让盖特纳太失望。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争论已经很多,但至少在金融危机期间,在合作大局之下,我判断中国是不会明显减少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的。”

  据美国财政部报告,中国目前大约已持有74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相当于美国国债总额的6%,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尽管盖特纳强调,美国会维持强势美元政策、努力控制财政赤字,中国投资美国国债是安全的,但仅凭口头承诺仍难让人定心。香港《大公报》在盖特纳访华当日就推出社评:切勿轻信美国,少买美债为上。

  该报认为,糖衣之下,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市场开放问题将仍然是中美摩擦的热点。而且美国滥发货币及狂增赤字,必将做成货币贬值、债券贬值及主权评级下降的三重危机,令投资者蒙受资产值及汇率齐跌的多重损失。中国没有必要做“国际雷锋”。

  宋国友也强调,即使金融危机过去了,“中国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么多的美国国债,届时美国国债究竟是中美之间的定海神针,还是烫手山芋,很值得斟酌。”

  访华实为探路

  如此看来,盖特纳此次中国之行,更多的是为7月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探路来的。

  这一对话机制是今年4月初,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伦敦会晤时提出的新机制。当时两国元首同意,要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胡锦涛还将新定位称为“积极的关系、合作的关系、全面的关系”。

  从字面上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似乎只是比先前“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多了几个字,但却“反映了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形势下,中美两国对加强合作认识的加深以及两国合作重要性的提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曾在4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以前中美战略对话还不是两国元首特别代表的级别,而在新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下,两国元首将各任命两位特别代表分别主持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也就是说,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被提升为同样重要的高度。在频率上,也由原来一年两次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改为一年一次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宋国友认为,虽然原先的两个对话机制级别都很高,会晤也频繁,但是议题太琐碎,实际操作评估下来效果不明显。现在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前两个对话机制的综合体,它站在了更高一层的平台,将更为宏观,更为权威。当然,新的机制是否真的能起到升级和加强的作用,中美是否能形成更加紧密的机制化的合作关系,都还有待观察。

  “七星知华团”

  去年,奥巴马在《外交》双月刊上发表了《重振美国领导地位》一文,其中在论述对华关系时,主张在亚洲建立一个更为有效、广泛的构架。他宣称,美国要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正在崛起的大国”,在美国的主导下帮助解决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宋国友分析认为:“在我看来,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对华政策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在台海局势日益缓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等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在议题上更偏重于经济、环保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中美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迫在眉睫。其次,从互动上讲,中美双边合作将会更多,强调通过双边协商来解决共同的问题,多边和单边行动则更少。”

  正因为在当前国际大背景下,奥巴马看到了中国的重要性在加强,成为美国绕不过去的国家,而且解决很多问题的钥匙也在中方手中,所以,他在对华政策团队的遴选方面也特别留心。

  5月16日,洪博培获得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提名。至此,美国对华团队中的知华派再次扩容,甚至被称为“七星团队”。

  美国《侨报》解析说,除了洪博培之外,国安会亚洲事务助理高级主任杰夫里·贝德,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积累起和中国打交道的经验;常务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在台海间穿梭了十多年;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是深谙亚太事务的学者型政治家;负责亚太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华莱士·葛瑞格森,曾在美国海军服役37年;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帮办德里克·米切尔(中文名米德伟),娶了一个中国台湾太太,曾赴清华大学学习汉语;而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詹姆斯·琼斯更是这个团队的元老级核心人物,他曾任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等军方要职,也是克林顿时代的重要智囊人物,如今这位儒将是每天清晨最早在椭圆形办公室向奥巴马汇报并提供决策建议的亲信。

  这些知华人士或曾在中国学习生活过,或专门研究中国问题,对中国非常熟悉。再加上奥巴马政府中也引入了华裔官员,例如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和商务部部长骆家辉,这个前所未有的分量多少让人觉得这个团队很亲近,期待他们在推进美中高层对话以及多领域交流合作进程中发挥润滑的作用。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知华就是亲华,知华派中也有鹰派。”宋国友特别强调,“这些人能在美国政府内部被选出来,扮演重要的政策制定者的角色,肯定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以及他们各自部门内官僚的想法。所以,轻易给他们贴上‘亲华’的标签是不慎重的。”

  美国高层官员频频访华,很紧密也很热闹,但我们不要就此认为中美关系就已经很亲密,中美要共舞,但在一些议题上仍需要利益博弈。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