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亚洲版IMF叩门 亚元脚步渐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1日 17:39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武岩生 王真

  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建立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国方面提出,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最大限度照顾彼此关切,尽早达成共识,建成区域外汇储备库,增强本地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作用,研究扩大互换额度和签约国范围。

  长期以来,由于美元在国际储备和流通中的霸主地位,美国高枕无忧地积累高额预算赤字、吸纳海外资金过度消费,进行过度的金融创新,最终把世界卷入了一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在博鳌亚洲论坛以及G20伦敦金融峰会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声音越来越多。“即将成立的亚洲外汇备基金将起到‘亚元’作用。”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拉特里奇表示。他认为,随着亚洲经济的日益一体化,“亚元”的想法有可能变成现实,人民币将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

  采访中,中金公司驻京经济学家邢自强对本报记者表示,上世纪20年代美元逐渐替代英镑时,美国占全球经济比重约10%;上世纪80年代日元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时,经济规模占全球7%。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约7%,使人民币国际化具备经济基础。另外,从历史经验看,要成为世界主要货币,货币所在国国内物价必须较为稳定,通胀率较低,币值较稳定。中国通胀率在过去十年里平均仅1.56%,低于美国、英国和欧元区,而近年人民币波动小于美元。基于以上因素,在宏观层面上,人民币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亚洲国家应在扩大储备资金规模的同时,探讨以各国GDP权重和国际一揽子货币挂钩的方式,引入特别提款权作为储备货币。

  [预告]

  本报将从明日起,推出“从货币变局寻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系列报道,全方位讲述英镑、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的故事,演绎世界货币风云史,勾画未来货币的现实路径,敬请垂注。

  互动专线:0311——— 88632683、88632694

  ■梳理

  亚元一步步走来———

  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暴发之后,当时一些国家或地区提出了亚洲地区货币合作机制的设想,拟模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

  2000年 上述方案演化为中日韩与东盟10国之间的一个货币互换协议清迈倡议,由签署双边协议的国家之间互相提供短期资金支持,以化解流动性危机。

  2003年, 有“欧元之父”美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曾建议,设立由亚洲地区某一组货币组成的共同货,让一种叫做“亚元”的区域性货币在亚洲流通。

  2009年 2月22日,东盟和中日韩(10+3)特别财长会议决定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大50%至1200亿美元。对于亚洲各国来说,该基金将在爆发金融危机时维持地区货币稳定,减少区域内各国对IMF的依赖。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