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欧阳夏丹):
现在我们马上来连线我们在伦敦的前方记者芮成钢。
我们看到这次峰会各国领导人达成了很多共识,而且发表了公报,前面的片子已经谈到了很多相关的内容。我想问的是除了公报上的这些内容之外,你觉得这次峰会还传递出了什么样的信号?
芮成钢: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跟大家说一下,现在是伦敦当地时间4月3号下午将近2点钟,在我身后这块玻璃的背后就是G20峰会的主会场,现在可以看到很多标识被拆下来,但是国旗还在。很多当时跟峰会相关的一些设施,现在正在被拆卸,基本上主会场已经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而且警戒线也已经被挪开了,这个时候行人和游人可以出入主会场。
那么回到你刚才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自己捕捉到几个关键词,一个是这两天全球的媒体,特别是今天早上开始都在用两个词来概括这个峰会,至少主流的声音是这样,一个是成功,另外一个是凯旋。我想这么说,应该说是不为过,并不是言过其实,因为峰会本身它不是一个事件,是一个过程,它标志了一个开始。用布朗的话来说,标志着《华盛顿共识》时代的结束,新的时代的开始,用奥巴马来说这是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转折点,从今天开始,我们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面貌会焕然一新。我想都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的资本市场,在全世界的这些商业企业,向全世界的公民传递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心的信号。
主持人:
刚才你提到了两个词就是成功和凯旋,确实有很多的问题达成了共识,比方说有一些在峰会之前的一些分歧,美欧之间关于监管的问题好像就在这里得到了弥合,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那么这次峰会上布朗还宣布20国集团将会在今年年内再举行一次峰会,这会不会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一个长久的机制?
芮成钢:
我想当然可能是,这次包括胡锦涛主席和各国政要在会前会后的很多言论,包括他们单边双边会晤都传递出一个信息,那就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趋同,大家有着巨大的共同的利益,全球的问题需要用全球的解决方案来解决。但是我想,可能解决的机制不仅仅限于G20,我们经济频道报道组在会议期间也采访过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斯特格里斯,他就说这个世界不仅仅需要G20,还需要G192,就是所有的国家都要在一起联合来应对任何的挑战或者是危机。但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想因为大家既然说了全球的危机需要全球的努力,但是我们之所以有这个危机是因为全球化了我们的市场和经济,但是没有全球化我们的这种治理机制,我们是在用旧的工具在解决新的问题,我们很多的国际组织从WTO到IMF,甚至包括联合国,很多的历史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当时它诞生的历史背景跟今天世界的真实状况迥然不同,确实需要更新,确实需要与时俱进,确实需要我们来改变它,共同来面对这些挑战。
主持人:
我这里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因为大家知道这次峰会已经落下帷幕了,我知道明天你们就要回国了,几天的时间里前方报道小组的工作非常辛苦,我们在片子当中看到你对奥巴马、布朗的提问还有对盖特纳的专访。除了在峰会的会场之内还有会场之外,还有哪些见闻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可以给大家讲讲。
芮成钢:
谢谢夏丹,我想你们在后方也是一样的辛苦。
确实我们感受很多,这次收获也非常大,我自己用了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环球同此凉热”,“凉”当然是因为经济的冬天,需要一起抱团取暖。那么“热”就是说全球各地的领导人在一起谈论解决金融问题的话题的时候也不断地提醒大家,那么全球气候变暖这是一个生存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比金融危机的挑战还要严峻,我们在治理经济危机的时候也不要忘了环境。确实感觉到整个世界变得是共性多于个性,同多于异,所以在过程当中求同存异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世界是在进步,而且在这种巨大的共同利益的指引下,大家正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在努力。并且我自己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就是这段时间大家都在说这个世界有两个大的经济力量的转移,一个转移就是权利从商界回归到政界,这次可以看到G20都是我们这些政要们在一起讨论这些话题,好像企业界的声音现在变得逐渐的微笑一些。另外就是全世界的经济势力的转移正在朝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所谓的金砖四国,包括中国在内的转移。我这里拿着一本杂志,这个杂志其实在峰会之前出版的,这个杂志是《新闻周刊》的特刊,“要为新世界书写规则”,“WRITING THE RULES FOR A NEW WORLD”,这次的峰会实际的内容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看这篇文章打开的第一页就是中国空调的企业,非常壮观的阵容。第二页就是印度的一个纺织厂。所以这实际上就是在暗示世界的经济影响力正在向金砖四国转移,并且在转移的过程当中,因为俄罗斯跟巴西受到影响比较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和印度的作用和位置更加的凸显出来。
我们自己在报道当中也特别感觉到,随着中国这种地位的不断的确立和影响力的增加,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确实也是在增加,所以在我们经济频道前方报道组跟奥巴马总统提问的时候,我们也非常开玩笑地说我们要问两个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在说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和话语权要增加,他也非常幽默地接受了我们这种说法,回答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确实也觉得,作为媒体人来说,在这种国际场合也感觉到中国因为长期以来整个西方世界或者国际上的这种媒体的话语权基本上控制在国外的一些大的媒体手里,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平面媒体,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长,中国的国家形象的不断提高,我们中国媒体在世界舞台上的这种话语权也在不断地增强。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经济频道前方报道组也感到特别的开心,能够为中国媒体在世界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感到非常的自豪。
主持人:
毫无疑问,我们在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你们身处在峰会的现场,比我们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来自这次峰会的信心的信号,而且为了更多的捕捉到一些细节,我知道你在那边每天的睡眠时间大概只有三个小时左右,非常的辛苦。在这里也特别的感谢成钢,也感谢前方报道小组给我们带来的所有的精彩。
明天你们就要回国了,在这里也祝愿你们一切顺利。谢谢成钢,再次感谢你们。
主持人:
那么对于伦敦金融峰会所取得的成果,市场也是马上做出了积极的反应,长期低迷的全球主要股市一度气势如虹,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2号盘中突破了8000点,这也是自2月9号以来的第一次,再加上其它利好的因素,标准普尔和纳斯达克等等美国主要的股指当天的涨幅都超过了2%,美国市场的国际油价更是大幅度飙升了将近9%。现在我们就马上来连线我们中央电视台驻美洲站的记者何岩柯。
G20峰会闭幕之后,领导人发表了一份公告,那么我想知道美国方面是如何来看待这次会议的成果?有没有一些信息是被特别提到的?
何岩柯:
对于会议的成果美国媒体普遍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像美联社的一篇文章就提到,峰会公报给了人们一个不错的惊喜,就是那笔1.1万亿美元的资金。这可以让东欧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有机会,借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充足资源来抵御金融危机。那么文章还提到,提供这些钱不会使各国进一步债台高筑,因为他们都是以贷款的形式来提供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那么像我手上的《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就指出,正是各国将分歧、各自的处世哲学和国家的独特个性都暂时抛在了一边,共同来合作,才有了1.1万亿美元的诞生。这是一种以间接助资的形式来推进个人与企业的流动性,从而刺激消费的方式。像《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也谈到说各国领导人通过努力,制定出了一个说服力且细致的全球经济复苏蓝本,这个方案可以说调和了欧洲国家领导人对更严格金融体制监管的诉求,和新兴市场国家所强调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建议,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此外美国一些舆论还认为,建设新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发挥更大的预警作用,加强并提高各国的参与性和反应能力也同样是峰会取得积极的成果之一。
不过在我手上看到一些材料,我也发现美国也存在一些比较谨慎的评论,像一篇报道就提到,正如早前预期的那样,峰会公报并没有在应对危机方面确定非常具体的目标,而是泛泛的承诺将对经济复苏予以持续的财政的支持,另外峰会也没有再重开多哈论坛等方面做出任何的承诺,这会使一些贸易投资者感到失望。像《纽约时报》还特别提到说就如何处置在欧洲和美国金融系统中存在的上万亿美元有毒资产这个关键问题,峰会仅仅设立了一个目标却没有具体的行动方案。不过一些媒体也注意到其实欧美双方在本次峰会上都没有完全达到各自的预期,但是在分歧的沟通方面还是已经搭起了一个桥梁。
主持人:
还有,就是在这次G20峰会上美元的地位可以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方都呼吁要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来终结美元独霸的时代,对这个问题美国方面又是如何看待的?
何岩柯:
其实我在私下里也问过不少美国人这样的一个问题,他们普遍认为美国毕竟是一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那么美元的地位可能没有那么容易被动摇,不过他们相信,有关创造新的国际储备货币的这个讨论,以及有关其它改进国际货币体系的讨论,还都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将会持续下去。不过,想要真正实现一些变革,可能还要经历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那么在美国政府方面,可能态度就相对比较坚决,像奥巴马此前就表示,他不认为有创造新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必要,而像美国的财长盖特纳还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分别表示,不会放弃美元现有的地位。其实像这样的呼吁肯定会受到当前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一些反对,但是我想在目前的一个经济形势之下,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公正、更合理的方向发展,还是很有必要的。
主持人:
我想这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过程当中具体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还不得而知,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次的金融危机为世界经济的变革提供了一次很难得的机遇。
谢谢岩柯从前方给我们带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