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巴马认为美经济年内复苏 佐利克心没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4日 15:11  深圳商报

  杨柳

  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克里斯蒂娜·罗默22日说,美国政府计划拿出1000亿美元资金,挽救金融机构“有毒资产”。部分美国媒体分析,奥巴马政府不惜血本,以巨额财政赤字为代价,是否能换取经济复苏还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本栏稿件均据新华社)

  奥巴马班底有“绝对自信”:美国经济复苏有望

  美国总统奥巴马22日表示,深受衰退困扰的美国经济已经显现出复苏的“点点希望”。

  奥巴马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2日播放的“60分钟”节目中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美国经济仍面临“系统风险”,如果政府不采取行动将出现“一些大问题”,但他仍对美国经济长期前景表示乐观。

  奥巴马指出,在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已开始走低,这意味着美国住房市场有可能逐步触底和趋于稳定。此外,由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形势恶化的速度比过去更快,但同时经济复苏的速度也可能快于以往。

  另据报道,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克里斯蒂娜·罗默22日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她对美国经济会在一年内复苏有“绝对自信”。

  罗默表示,美国经济恢复正常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奥巴马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对策正在发挥作用,一年后美国经济肯定会出现好转。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2009年非常危险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21日说,2009年将是“非常危险的一年”,全球经济可能缩水1%至2%。

  佐利克当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会,谈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前预测全球经济今年缩水1%时说:“我们也将很快宣布自己的(预测),可能介于1%至2%之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指(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我们从未见过全球范围内出现那样的数字。”

  他关注政府现行应对危机之举,警告应对“过晚、力度过小”的风险,认为经济刺激计划如不触及信贷危机根源将仅仅是“高血糖”,对经济不会产生持久影响。

  佐利克建议集合主要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建立审查机制,评估政府现行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的效果,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刺激经济。

  “部分刺激计划事实上止于2010年。因此,考虑到这场危机的不确定性,我认为你要拥有审查机制,以决定2010年是否需要继续刺激经济,”他说。

  鉴于世行预计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全球贸易急转直下,间接推升今年婴儿死亡人数至最多40万名,佐利克认为“2009年将是非常危险的一年”,“一些问题越过经济领域,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

  联合国经济专家洪平凡:全球同步下滑 危机仍在恶化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日前详细分析了当前的金融危机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洪平凡认为,目前看来,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衰退间形成一定程度的不良互动:一方面,信贷紧缩和金融财富损失导致实体经济中的消费和商业投资锐减,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衰退导致金融机构损失进一步扩大。

  此外,从最新公布的各类宏观经济数据看,金融危机影响已从发达经济体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蔓延,全球经济正出现同步下滑,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内的发达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已陷入二战以来的最严重衰退。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的影响,发达经济体的衰退已造成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

  同时,很多经济体失业率开始迅速上升。美国在2008年一年的就业人口减少了300万,失业率窜升到2009年2月的8%以上。即使2009年下半年经济衰退停止,失业率仍会继续上升,因为就业要恢复增长必须等到经济增速恢复到“潜力增长率”以上。世界劳工组织估计2007年至2009年之间全球职业人口将新增5000万。

  洪平凡指出,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各项主要指标看,金融危机仍在不断恶化,但恶化速度有所减缓。其中,美欧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状况仍在恶化,不良资产造成的损失仍在上升,还需新资本注入。

  洪平凡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回暖的制约因素较多。根据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的基准预测,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3.8%下滑到2008年的2.5%。2009年的增长率将在-0.4至1%之间。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全球人均收入将在2009年有所下降,这是十几年来第一次。

  此外,通货膨胀曾是许多国家在2008年面临的挑战,但随着石油和其他初级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以及世界总需求的下降,预期2009年全球通胀率将会大幅下降,而通货紧缩倒可能会成为某些经济体面临的风险。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陶冬:金融不会失控 危机温床犹在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表示,经过一轮去杠杆化和价格调整,再加上各国政府严阵以待,加强合作,出现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那种金融失控状况的可能性减少,但制造危机的温床依然存在。

  陶冬认为,以下几个领域值得特别关注,如果风险爆发或成为新一轮危机的引爆点:首先是信贷违约互换(CDS)市场。目前公司债市场利率高企,银行惜贷现象依然严重。如果借不到钱,一批企业会倒闭,公司债将无法偿还。而这势必拖累为这些债务融资进行担保的保险公司等机构。目前,CDS市场总规模在62万亿美元,是最大的信贷类衍生工具市场,一旦风险集中爆发,牵连巨大。

  其次是新兴市场。东欧经济体处于“高危”之中,资金外逃,汇率急剧贬值,经济急速衰退,这给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西欧带来巨大压力。此外,中东产油国也遭遇挑战。这些资源输出国以为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只升不降,政府过高估计了税收水平,民间的投资活动和借贷比率也偏高,造成财政困难,例如阿联酋的迪拜。

  第三是欧洲银行。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银行杠杆率降低,但欧洲的银行负债率依然偏高。欧洲银行过去在新兴市场业务扩展较快,例如向东欧借出大量贷款,这部分资产随时可能把其拖入泥潭。欧洲金融机构多数贷款为“先借美元债再贷美元款”的资产负债表扩张,美元利率、欧元汇率、新兴经济体资信、机构自身信用评级等都对其财务构成较明显影响,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大损失。

  第四是欧元。陶冬说,欧元是在众多主权国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统一货币,其依托的结构、财政状况存在不稳定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或将此缺陷放大。

  第五是美国国债。由于全球资金涌入美国国债市场避险,目前其收益率极低。但仔细考量,美国政府的偿还能力值得怀疑。

  相关新闻

  美国出台计划鼓励公私合作清理有毒资产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美国财政部定于23日公布金融机构“有毒资产”处理方案,由政府出资支持私人投资者参与消化这些不良资产。

  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称上述“公私合作”方式为化解“有毒资产”这一金融危机核心症结的“最佳出路”。

  但一些经济分析师质疑,金融机构雇员高额薪酬争议等因素引发投资者顾虑,可能使消化“有毒资产”所需巨额资金负担最终落回纳税人肩上。

  根据这一“有毒资产”处理方案,财政部从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资金中调用部分资金,与私人资金共同组成投资基金,用于收购金融机构问题贷款和证券等不良资产。

  政府出资额占基金总额的50%至80%。政府与私人投资者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如果投资最终盈利,政府与私人投资者分享利润。

  财政部还寻求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协助,以低风险贷款等形式资助私人投资者。

  《华尔街日报》评论说,美国国际集团等金融机构接受政府救援的同时向员工发放高额薪酬,引起民众对政府救援措施不满。财政部选择这时发布“有毒资产”处理方案,似乎“不合时宜”。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不良资产投资者资助颇丰,一些投资者担心,接受资助可能使自身受限于政府相关限薪规定。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克里斯蒂娜·罗默22日说,为平衡总额大约1万亿美元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有毒资产”处理方案最多需要政府出资1000亿美元,可能用尽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资金尾款。

  财政部预计,“有毒资产”处理方案借助与私人投资者合作操纵杠杆,可筹集5000亿至1万亿美元。一些政府官员披露,政府现阶段无需向国会提出追加金融救援资金的要求。

  不过,一些经济分析师质疑政府无法按照预期筹集足够资金,消化“有毒资产”负担最终可能落回纳税人肩上。穆迪氏经济网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认为,金融机构问题房地产贷款和资产担保证券等不良资产数量急剧上升,亟需政府采取措施。这种“紧急情况”下,政府别无他法,唯有投入资金。

  清理计划刺激

  美股大幅上扬

  【新华社纽约3月23日电】(记者 杨柳)由于美国政府出台的清理金融机构“有毒资产”计划极大地鼓舞了投资者,23日纽约股市开盘后不久三大股指涨幅均超过3%。

  美国财政部在23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宣布,设立一个“公共—私人投资项目”,政府将出资750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与私人投资一起收购5000亿美元的“有毒资产”,今后“有毒资产”购买额可能进一步扩大到一万亿美元。

  投资者认为,这一计划将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

    相关专题:

    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