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3月16日电 当地时间14日下午,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英国首都伦敦以南的霍舍姆闭幕。这次会议作为4月2日举行的G20领导人峰会“前奏”,受到各方关注。
此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表了联合公报,一致同意采取措施恢复经济增长,支持放贷,改革和强化全球金融体系,并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刺激措施进行监督。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此次会议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美欧之间的政策分歧。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也更加受到重视。
美欧政策分歧各有隐忧
在这次的G20会议上,欧洲和美国的侧重点明显不同。正如香港《文汇报》在评论文章中指出:美国敦促欧盟主要经济体扩大经济刺激计划规模,但欧盟认为,相比经济刺激计划,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更为重要。德国总理默克尔就表示:“德国的一揽子刺激计划所投入的资金已占德国GDP的4.2%,与美国的比例相当。现在谈论的不应是继续投入,而是使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此外,法国等国家也持相似意见。
路透社对美欧政策分歧作了一番精妙的解释:对于美国人而言,1930年代的大萧条留下了持久的伤痕,迄今心有余悸。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罗默就是两位曾对大萧条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学者。他们从中所汲取的最大教训包括“千万不要吝于在重振经济方面的开支”、“在复苏进程坚定地站稳脚跟之前,绝不能关闭借贷或支出的阀门”。
而对于许多欧洲人来说,最深刻的记忆却是一战后德国发生的超级通胀。因此在欧洲,许多官员都认为首要任务应当是加强监管,以避免未来再发生此类危机,而并不特别热衷于讨论大举增加开支。《文汇报》指出,美国强调扩大经济刺激计划的方案,没有给欧洲经济带来明显改善,反而造成欧洲很多国家出现巨额财政赤字。
此外,香港《经济日报》分析认为,欧洲一个重要考虑是怕一旦危机稍平,美国在重整全球金融秩序包括监管上又再以美国利益出发,不愿大刀阔斧加强金融监管,故冀望先迫美国让步,才答允协力推出措施刺激经济。
路透社指出,按照各自的心理和想法行事,双方的政策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美国人可能花费过多,造成通胀的爆发;而欧洲人的谨慎可能导致其应对反应过于冷淡,延长衰退时间。
发展中国家声音变大
此次会议的公报中还提出了一项积极的建议:各国认为应该改变以往世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IMF总裁由欧洲人选择的“潜规则”,而是应该遵循“公开和基于表现的遴选过程”。
这也可以看作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个例证。事实上,此次会议期间,金砖四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也发表了一份公报,一致要求重视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保证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拥有相应的发言权和地位。
G20中的10个新兴经济体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韩国、阿根廷和土耳其。分析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刺激市场需求保持制造业稳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刺激经济恢复。
对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文汇报》评论道:金融海啸改变了世界金融经济格局,美欧相继步入衰退,反而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仍保持较高的增长,为全球经济作出巨大的贡献,但现时国际金融体系却未有反映这些变化。因此,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多边金融领域的发言权和规则制订权,已是势在必行,这样才能真正加强国际金融机构的认受性及地位,更好地应对这次危机。正如路透社报道,巴西央行行长梅里尔斯表示,“新兴国家若不参与进来,当今全球问题则不可能获得解决……这是决策过程的自然演化”。
G20峰会对避免危机有“决定性作用”
对于即将到来的G20领导人峰会,外界普遍认为,去年11月举行的华盛顿金融峰会被普遍认为是只讨论了一些原则,而4月2日的伦敦峰会必须拿出强有力的行动,为规范金融市场推出一套更严格的监管体系,以避免当前波及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危机重演。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展望伦敦峰会时指出:4月2日的会议对世界避免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经济危机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
英国国际发展事务大臣道格拉斯•亚历山大表示,1931年发达国家在伦敦召开峰会商讨如何避免经济衰退,但最后无疾而终,结果“大家都知道”。因此,得出切实可行的结果显得犹为重要。
也许是出于前车之鉴,各国都提出一定要避免再次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否认美欧之间存在争议,而是表示美国也认为要加强金融监管。但另一方面,他又给伦敦峰会“泼冷水”:美国并不期望各国首脑在峰会上得出什么“具体承诺”。
对伦敦峰会的作用,《经济日报》分析认为,G20不但是经济圆桌会议,更是政治角力场。在各有利益计算下,峰会难望有完美成果。但美欧在缓解信贷紧缩,扩大国际金融组织如国基会的资源以助新兴市场上,已达成共识。若能在领袖峰会上宣布具体措施,将有利信贷解冻,重新为全球经济泵输血液,并减低全球爆发第二波金融海啸的风险。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