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英欧的渔翁之利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日 12:20 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乐 作为一个迅速成长的经贸大国,中国面对的是被分裂的欧洲。 法国总统萨科齐从中国带走300亿美元的大单“余音未消”,英国首相布朗随即来访。但相比于中国和其他欧盟主要贸易伙伴,中英经贸的“低位徘徊”,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个颇为微妙的事实恰好佐证了这一切。作为沟通中国与欧盟国家经贸往来而设立的中欧商会,在它的业务范围中,英国却并不在列,尽管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同为欧盟成员,但沟通这两者之间经贸关系的职能,却需通过另立“中英商会”履行,当布朗来华访问之时,与中英商会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中欧商会的无比清闲。 英国之于欧洲抑或欧洲之于英国似乎向来如此。这个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在被盎格鲁萨克逊人征服之后,便与欧洲大陆逐渐脱节,即便拿破仑穷兵黩武的年代,这位军事天才一样未能跨过英吉利海峡。而现在,法国人萨科齐可以一次从中国带走300亿美元的订单,而布朗面对的,却是中英年度贸易总额仅有400亿美元的尴尬现实,而这400亿美元的总额,尚且还建立在英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基础上。 一道英吉利海峡,隔出了中欧、中英经贸的“两重天”。 除去长期以来英国将欧洲大陆作为主要贸易伙伴,而相对冷落亚洲市场的原因之外,中英之间贸易关系的低水平,也与双方的产业结构相关,尽管中国的轻工业及制造业产品恰好符合英国市场的需求,但中国目前急需的高科技制造业、高技术能源等,英国却远不及法国、德国,这种先天的“缺陷”实际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如今中英经贸之间相对冷淡的尴尬格局。 布朗来华,即为中英经贸破冰而来。英国与欧洲大陆在对华经贸关系上的不平衡,恰是中国可以利用的“谈判筹码”。改变现状,则需要双方的政治智慧,中英经贸若想破冰,则须另辟蹊径,对于中国而言,英国与欧洲大陆在对华经贸上形成“竞争”关系,无疑是最为有利的局面。 如是一来,一些英国具有优势,而长久以来又因各种原因未对中国开放的产业,将可以打开大门。例如英国优势由来已久的金融业以及近些年来兴起的创意产业,都是因为各种复杂的现实原因而未能展开合作,在竞争关系形成的背景下,这一切或许将存在可能。 诚然,这也需要中方高超的政治智慧与谈判技巧,以及对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两个“截然不同的欧洲”对于处在“第三方”位置上的中国而言,或许不失为一个“渔翁得利”的时机,毕竟如同布朗的“前辈”丘吉尔所言,“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