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赚钱分红 赔钱闪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 06:09 华夏时报

  次贷风波拷问投行潜规则

  本报见习记者 付 刚 北京报道

  “美国的经济正在陷入近7年来第二次泡沫后衰退时期。就像2001-2002年科技网络泡沫的破裂带来了经济衰退一样,如今房屋和信贷泡沫的双双破裂也带来了同样的后果。”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12月17日发表的最新文章指出,房屋抵押信贷和贷款再融资,即消费者通过房屋借钱的手段,将可能受到次级债危机余震的打击。

  《华夏时报》注意到,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近日已明确表示,为了应对次级债危机,他们正在进行合作,向陷入困境的市场投放流动资金。

  一位外资金融机构的投行人士12月19日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分析称,这些西方央行在“拯救”金融体系的同时,实际上撕毁了自己惯常的操作规则。按规则,这些“央行们”应进一步采取更严厉的金融监管政策,以杜绝未来发生更严重的危机。

  在这位人士看来,次级债危机正在使金融市场信心全无,这对个人或企业的经济利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但并非每个人都受到伤害,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孕育次级债行业的路途上,有很多人得到了巨大的利益。”

  赚钱分红 赔钱闪人

  10年前的美国经济及股市正处黄金期,居民财富增加,追求理想居所需求大增。

  但传统的银行只会承受七成的按揭借贷,对还款能力及记录欠佳的人士一律拒绝贷款,而美国是移民大国,很多新移民缺乏当地的工作履历,可手头上却有一些资金能应付置业首期,这些人于是被次级按揭贷款公司视为主要的吸纳对象,但支付的利息可能高于标准顾客的30%以上。

  “如果不出现太高的烂尾贷款,次级按揭贷款公司的利润十分丰厚。”

  但此一时彼一时,危机一旦引爆,这些次级按揭贷款公司立刻变得没有丝毫抵抗力。

  这位投行人士向本报强调,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引爆此次危机的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从2002年至2005年的4年间,每股盈利共27美元,每股派息却高达14.52美元。由2005年开始,这家公司的派息更是急剧暴升,接近盈利的全部。

  “这家公司的营运全靠借贷,所有盈利派给股东,公司高层的思维是什么?”而且,这种现象似乎在金融圈是个普遍规则,领导此类公司的高管层过去数年因“业绩表现突出”,红利高达数千万美元。

  记者查询各种资料后发现,10月30日被迫辞职的美林证券执行长欧尼尔,在2005年及2006年赚了8400万美元,原因是美林在次级债市场获利丰厚。

  12月1日,被董事会告知要求离职的摩根士丹利主管交易的联席总裁克鲁兹去年坐拥3000万美元的高薪。

  美林证券今年第三季度的相关资产减记额已达90亿美元,预计其第四季度将追加110亿美元损失;摩根士丹利也宣布,次贷造成的第四季度资产减记额将高达60亿美元。

  但欧尼尔先生和克鲁兹女士之前赚的钱,一毛钱也不用吐出来。

  投资银行及基金“潜规则”

  “这正是投资银行界、基金圈一个最大的潜规则。”

  在这位人士看来,不管是投资银行的高层,或是对冲基金经理人,帮投资人或股东赚钱可分红是天经地义,但赔了钱,却从没听过这些人须赔偿,顶多是拍拍屁股走人。

  一般而言,投资银行人士或基金经理人,收入来源是获得其管理资产2%的管理费,以及获得投资获利的20%。

  也就是说,投资人交给基金经理人100元用来投资,还没有任何赚头之前,基金经理人先抽两元做管理费,而剩下的98元用来投资,如果最后获利100元,他再抽20元,剩下80元获利才归投资人。

  这种机制的目的是让基金经理人尽力尽职为投资人服务,投资人赚得越多,基金经理人也赚得越多。

  “不过,实际运作起来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例如,一只基金第一季度涨20%,第二季度跌40%,这样下来投资人就有亏损,但基金经理人却仍可因第一季基金上涨收取投资获利的分红。”

  这位人士同时透露,为了矫正这种基金赔钱、经理人仍可分红的怪现象,基金界又有另一条行规:若基金亏损,则经理人不能收分红,要等到该基金至少打平之后才有分红可拿。

  这表面上是要基金经理人努力转亏为盈,实际上却又是另一回事——这些基金经理人只要管理的基金亏损,干脆直接把这档基金关闭,因为虽然不能拿投资分红,但至少还有2%的资产管理费可拿。

  华尔街著名的基金承销商贝尔斯登旗下两只200亿美元规模的对冲基金,就因身陷次级债危机而亏损,他们最后干脆把这两只基金关门大吉,经理人根本没有动机去扭转局面。

  这种“赚钱分红,赔钱闪人”现象让经理人有动机越赌越大。例如对冲基金就常用高杠杆财务操作,贝尔斯登这两只出事的对冲基金,其中一只借来操作的钱高达其资本的十倍。

  如此操作,一旦出事,其造成损失的数额和范围将是惊人的。据《财富》杂志的计算,华尔街十家大型投资银行及基金承销商,在这次危机中损失达360亿美元。

  这些赔掉的股东血汗钱,加上股价下跌导致的损失,只换来早已赚得荷包满满的公司高层下台一鞠躬。

  这种现象未来是否仍将持续存在?究竟应该怎样对基金经理人或投资银行管理层进一步约束?

  “从目前各国央行所采取的行动看,他们表面上是在采取大规模的纾困行动,这些行动也很可能让市场恢复秩序。但这并不是故事的最终结局。”

  这位投行人士告诉本报,从他们身在金融一线的感觉看,今天的援救行动规模越大,下一阶段,各国对于金融机构实行的监管也就会越严厉。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