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联合国报告称温室气体减排富国未尽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02:06 经济观察报
张沉 发展中国家不应承担和发达国家同等的减排责任,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首次清晰表达了这一立场。 11月28日,在北京发布的这份报告有所针对地提出了各国在气候问题上的责任和义务。这被看作为下周即将在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行铺垫。 是次会议将讨论 《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后,全球如何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许多国家领导人及部长们都将与会。 而人类发展报告,某种程度上将影响“后京都时代”的走向。 气候灾难 人类发展报告描绘出,如果气候问题处理不当未来世界的景象:2080年世界上冰川将全部融化,南亚和中国北部地区有18亿人口出现饮水危机,地球上30%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说:“如果不能及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贫困地区的发展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后果。” 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旱灾、气温反常以及农业灾害增多,预计到2080年全球将增加6亿营养不良人口。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导致极端天气灾害更加频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及人类患病率增加。 中国去年有300万人因为气候灾害被迫离开家园。目前,黄河等主要河流出现断流威胁。除了将来北部地区出现饮水威胁外,预计2030年我国大米、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受气候影响将减产10%,而西藏在60年后将再也看不到雪山。 报告披露,气候变化对穷人的伤害更大。在2000年-2004年期间,发展中国家每19个人就有1人受到气候灾难的影响,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是1/1500。 报告起草者之一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政策专家哈巍进一步提出,贫富人群对气候灾害承受能力不同。例如,一场洪水过后,富裕国家开始着手在水上建造房屋,而穷国的居民还在排队领游泳圈。 富国没有尽责 人类发展报告认为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它们应承担更多责任。 地球正在升温,从1850年到现在气温平均升高了0.7度,这是气候灾难频发的主因,而升温主要是由于人类不良的发展方式造成的。 发达国家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总排放量的70%,而它们只有世界上15%的人口。如果全球所有人都按照美国和加拿大的排放水平,我们需要9个地球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哈巍说,发达国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趋势,至今没有得到遏制,每年大气中45%的温室气体是它们所为,“但这些国家并没有对自己造成的后果承担应有的责任”。 人类发展报告称,发达国家未能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规定目标。尽管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占据的份额在增加,但富国仍然是碳债务的主体。 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至今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报告希望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 为了防止气候灾害扩大,根据测算,到2050年气温升幅要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这要求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每年145亿吨二氧化碳的水平。而现在正好是这个数字的两倍。 哈巍说,根据到2050年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的要求,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应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80%,而发展中国家降低20%。 同时,发达国家每年要提供250到500亿美元的低碳资金,用于资助减排工作和促进国际技术合作。现在,全球这方面的融资仅2600万美元。 后京都时代走向 下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巴厘岛召开。哈巍认为,这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结束后大家该如何做,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契机。 巴厘岛会议最大的悬念是,美国是否将加入《京都议定书》。 “我们相信美国在这方面将做出转变,最近美国国会正在考虑重新制定碳贸易政策。”施泰纳说,巴厘岛的会议上将就美国是否参与《京都议定书》进行商讨。 过去几年,美国一直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一是担心加入后影响其经济发展速度,另外也希望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二的中国承担更大的责任。 11月2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在1950年之前的150多年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发达国家占到95%。即便到2000年之前,其所占比重仍达到77%,所以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承担主要的减排责任。 解振华认为,发展中国家主要任务还是先脱贫,发展经济,“中国肯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会有所作为,但前提是我们绝对不会承担和发达国家同等的责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今年,中国预计将关闭1200万千瓦的小火电项目,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一年的发电量。”他介绍,近两年中国减排动作很大,因为中国已经制定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也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这在世界上很少见。此外,中国将拿出20亿元鼓励淘汰落后产能。 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人类发展报告提出,在《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后,发达国家应承担起历史责任,提供财政和技术上的支持;报告建议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到多国协议中,但应按照与能力相符的速度向低碳经济增长道路过渡。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