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印经济体应运而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 13:33 国际商报

  欧洲最大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凯捷前不久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印度制造业“在未来3到5年将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凯捷公司的这份报告是在今年上半年对331家大企业进行调查后撰写的,这些企业均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之内,其中80%来自欧洲和北美。在这些企业中,有200余家在中国开设了工厂或办事处,进驻印度的则已达到150多家,许多企业在这两个国家都有不止一个分公司。调查发现,尽管目前只有7%的跨国企业在印度设厂,但18%的大企业意欲在今后3~5年进驻印度。这意味着,印度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将缩小。

  而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公布的《2007~200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印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的位置发生逆转。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排在第34位,比去年上升20位;印度排在第48位,比去年下降5位。目前,中国的竞争力已超越印度。

  业界学者对此表示,印度和中国在竞争力排名中的升降是很正常的,不是什么大新闻。不正常的是排名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太大。可以说,中印两国的竞争力优势在于都拥有巨大的国内外市场,虽然两国在许多创新领域进步明显,研发投入也逐步增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都需要在金融、教育和科技运用等关键领域进行改革和大量投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竞争力。

  中印常被归为一体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和印度常常被归为一体,“中印经济体”(Chindia)这个词便应运而生。创造这个词的目的,就是强调这两个市场的联合经济影响力:占世界人口近40%,煤炭、铁矿、钢铁及其他主要资源的消费量占世界消费量的50%以上。

  然而,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有着天壤之别。

  私人企业在印度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要大于中国。中国的GDP大约是印度的3倍,出口是印度的8倍。与中国上万亿美元的储蓄相比,印度相形见绌,只有2150亿美元。

  中国拥有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印度只有2210亿美元。中国正在开放资本渠道,预计中国的投资将在未来数年对全球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而印度资本外流的影响将小得多。

  就连中国和印度在人口规模方面的相似性实际上也只是表面现象。中印或许是世界上仅有的人口超过10亿的两个国家,但是两国的人口构成却截然不同。根据总部在香港的全球统计有限公司的预测,到2015年,2/3的中国人口将超过50岁,而那时印度60%的人口还不到30岁。中国人口老龄化将给经济增长造成压力,而印度将收获大规模劳动力创造的红利,前提是它的劳动者接受充分教育。

  据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由于上述区别,“中印经济体”的概念是否就不合时宜了?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经济中起着互补的作用。正是由于它们的区别才使得两国作为一个联合力量如此强大。中印经济体现在已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与服务出口商。中国生产制成品,印度提供服务。它们共同满足工业化世界的各种外包要求,或是对其构成竞争威胁。

  这些互补性在它们的国内市场方面也显而易见。比如,两国对谷物的需求都在迅速增长。中国的处境则更为艰难:它必须依靠占世界可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人口22%的人民。相反,印度50%的土地是沃土,但它的农业部门效率低于中国,农业收益较低,农产品没到市场就腐烂的比例也更高。如果印度提高农业生产率,中国很可能成为印度农产品的大客户。

  印度硬件是软肋如果说印度没有大超市,很多读者会很惊讶,但事实上的确如此。印度各大城市最大的商店均是家用电器店,但大多都是国外公司的专卖店。即使是外国产品的专卖店,一般规模也不大。此外,印度人开的家用电器店里的商品,90%都是日本、韩国、中国、马来西亚制造的,就连电熨斗、微波炉、电饭煲等小家电,基本上也是外国产的。有些产品也有印度生产的,但从外表到质量都很难让人产生购买欲。

  在印度市场上,高档产品以欧美日韩制造的为主,中档的则是价廉物美的中国货。中国的中兴、华为、海尔、TCL等大企业的产品早已进入印度市场。

  据《印度经济时报》分析,无论从各种统计数据,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来看,“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2006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额中占8%,印度只有1%。

  针对凯捷公司的这份报告,印度中国工商会副会长拉马昌德拉认为,制造业是工业化非常重要的部分,工业化必须有基础,这种基础不仅仅包括大型的钢铁厂、

化工厂,还必须有方便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等基础设施。此外,还要拥有大量熟练勤奋的技工。印度有一些制造业,“面不小,但没有厚度,与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工业化基础相比,还是非常落后的”。“印度制造”目前主要还是以生产低端商品为主。

  凯捷公司咨询部副总裁罗伊·伦德斯也强调,印度要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必须在基础设施和

供应链方面下大功夫。在接受调查的已经将制造业外包到印度的公司中,有一半抱怨印度在这方面条件太差。

  伦德斯说,印度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与中国特别是东南沿海相比相差很多。“许多人可能都对孟买等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印象深刻。如果印度政府在基础设施上下大力气改造,做得好的话,5年或更长时间后,印度在制造业方面的实力会和中国有一比。”不过,他也指出,如果印度政府动作慢,外企对投资回报不满意时,仍会转向其他市场。

  相比之下,中国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较有保障,供应商“简直应有尽有”。“一个公司在海外设厂,最重要的是原材料和产品要在约定的时间送达约定的地点。中国有一些工业密集区,企业可以很容易找到供应商,物流保障很好。”

  所以说,“龙象之争”尽管越演愈烈,但如果印度不在硬件上加速跟进,“中国制造”短期内难被追赶。

  本报记者 陈妍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