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商人在英国以中国制造为名字注册公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09:51 国际先驱导报
一个年届五旬的东北大汉看准了中国商品在英国的商机,在伯明翰精心策划了一个“英伦义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马建国 发自伦敦 “美泰事件”风波未平,笼罩“中国制造”的阴云仍未消散,但在号称英国第二大城市的伯明翰,偏偏有中国商人选了“中国制造”这个名字,注册了个公司,出版了一张《中国商品报》,推销中国商品,还精心策划了一个“英伦义乌”。 《中国商品报》助阵“中国制造” 注册这个“中国制造”媒体公司的是在英国打拼了五六年的外号叫“胡子”的东北汉子薛晓平。这个留着长胡子、年龄“奔5”的东北人曾在马来西亚兜售中国字画,小赚一笔之后又来到英国寻觅商机,他在伯明翰市中心最繁华的商厦开了一个98便士店,经营中国制造的饰品,大获成功。 虽然“美泰事件”给中国商品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但却没有妨碍薛老板的生意,因为精明的英国人并没被美国媒体对中国货的“浸泡式”抹黑所蛊惑,连当地的主流媒体都说:“中国商品让英国人更富有。” 但遗憾的是,英国竟然没有一个中国商品批发中心!商业嗅觉敏锐的薛老板看准了这个市场空白,立刻开始四处张罗,计划依照义乌的经营模式在英国打造一个小商品批发中心,他在市中心紧靠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的地方租用了一个约4000平米的两层楼库房,还按照批发中心的功能花了几十万英镑装修了库房。与此同时,他还注册了一个名头很响的“中国制造”媒体公司,并在2006年11月底开始出版发行《中国商品报》,利用这个半月刊为中国商品在英国打开一片天地。 义乌模式英国受阻 薛老板计划将中国著名的小商品批发中心义乌的模式照搬到自己的生意中——将场地分租给小批发商,自己当总承包商,只需对分租场地的商人进行日常管理即可。他越盘算越得意:如果把这个4000平米的库房刨除走道、停车和他自己办公等各种用途面积,当成2000平米计算,按照每平米每天2英镑的租金,每年300天计算,一年下来就可收回成本,以后就是利润,自己只需在批发中心的管理上操点心即可。 但问题就出现在了管理上。 由于批发中心的场地分租户资金普遍紧张,为了“有水快流”,不少批发商干脆搞起了零售。批发中心一个多月就变成了零售杂货棚。无论薛老板如何说劝,租户就是改不了自己见钱就卖的做法,本来想吸引的大宗批发商来的不多,倒是周围的不少市民、学生奔着这里批发价淘一些东西回去。可零售毕竟是微利生意,开张一个多月,租户对自己的收入很不满意,便拿出各种理由拒绝交租金。薛老板起初觉得生意很有前景,先忍一忍,分租户拒交租金,他也就马马虎虎地答应了;而半年之后,批发中心仍旧盈利无望,备感失望的薛老板终于不得不改弦更张。 摒弃分租模式 打造“英伦义乌” “义乌的模式在英国有些水土不服。”在英国获得了会计学硕士学位的24岁苏州小伙子刘中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在薛老板的批发中心开业之初,他就预见到了这种模式的失败,但他认为,伯明翰中国商品批发中心本身很有潜力,所以在薛老板第一次招商遇挫,解散100多家分租户后,他便决定与这个东北叔叔合作经营一个他们心目中的“英国义乌”。 “义乌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小商品批发第一城,但要在英国搞小商品批发,就必须对义乌模式进行调整。”目前任“中国商品批发中心”总经理的刘中杰认为,在英国,将批发中心承包给多个小批发商,还不如自己直接从义乌进货,然后将货品卖给前来订货的英国中小批发商。 很快,批发中心就在义乌注册了办事处,他们的进货更加顺畅、方便了,一度因为资金等问题停刊的《中国商品报》也很快复刊了。 “利兹、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尔,甚至伦敦的中小商家都来我们这里进货。”指着诺大一个库房里四处摆放的饰品和圣诞礼品,刘中杰不无欣喜地告诉记者,“圣诞期间,我们还要新增10个货柜,明年发展还会更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