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三学者分享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 07:51 经济参考报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北京时间15日晚7时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的巨大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声明中指出,“机制设计理论”在当代经济学和政治科学领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最早在1960年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而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此外,借助“机制设计理论”,人们还可以确定最佳和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

  

美三学者分享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图]
瑞典皇家科学院15日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屏幕上由左至右)3名美国经济学家。新华社记者马世骏 摄“最难预测”的诺贝尔奖项

  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预测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出了名的困难”。本年度经济学奖的最终评选结果再次验证了这句话,此前虽有媒体和知名人士列出了有望折桂的数位经济学家的名单,但仍未能将赫维奇等三人网罗在内。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蒂姆·哈佛德指出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让人捉摸不透的原因:评审小组往往避开时下最流行的议题,而偏好已经发表15至20年的经济学论述,因为他们需要时间来证明这些理论的真伪。

  可惜的是,尽管哈佛德洞悉此项规则,他也没能猜透评委们的偏好。他点名的可能获奖者——研究金融市场的法马、研究政府支出与成长理论的巴罗和主张用碳排放税替换京都议定书模式的诺德豪斯都没能从评选中胜出。

  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寻。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曾总结出三条可以提高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概率的“秘诀”:足够长寿;曾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职教;最好是英美人士。蒂姆·哈佛德也指出,经济学奖近年来都被年老的经济学家夺得,因为根据评选规则该奖不能颁发给已经过世的人,而评委会则希望在经济学元老们的有生之年对他们的学术成就给予肯定。此外,也有媒体指出,从2000年至今诺贝尔经济学奖都被美国学者包揽的情况来看,今年的情况也不会例外。

  历史上年龄最大的获奖者

  本年度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或多或少都验证了萨缪尔森“秘诀”的正确性。马斯金和迈尔森的年龄均为56岁,而最早提出“机制设计理论”的赫维奇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赫维奇是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当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时,赫维奇表示十分惊讶,因为曾经熟悉他所从事工作的那些人都已相继离开人世,虽然很多年前就有人猜测自己能获得诺奖,但随着一年年希望落空,他已经不再期望能够获得此项殊誉。

  据介绍,出生于莫斯科的赫维奇已加入美国国籍,目前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1990年,他曾因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

  出生于纽约的马斯金现为美国普林斯顿进修学院教授,对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律等领域有深入研究。目前,他正在研究“机制设计理论”、重复博弈和收入不均等课题。

  出生在波士顿的迈尔森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其研究专长包括经济学领域里的博弈论和政治学领域里的投票体制等,曾在1991年出版《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一书。

  [相关链接]诺贝尔经济学奖

  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1895年留下的遗嘱,诺贝尔奖项只包括化学奖、物理学奖、文学奖、医学奖与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瑞典中央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1969年第一次颁奖。截至2007年,已有61人获此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组成的评委会评定,评委会包括5名到8名成员。每年评委会从世界各地收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有200个到300个。在经过资格确认、初选、复选后,评选结果在10月的某个星期一公布。

  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3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有关人员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

  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瑞典国王亲自向经济学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金质奖章和奖金支票。

  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美三学者分享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