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黑石:华尔街赚钱大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8日 14:42 《新财富》

  作者: 盛希泰

  美国纽交所的数据显示,黑石集团过去5年年均利润超过10亿美元,2006年一年盈利就高达22.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71%。如果以该盈利计算,黑石集团每位员工为公司赚了295万美元,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9倍,黑石成为华尔街最能赚钱的公司。日前黑石上市了,是私募股权基金中将主体公司上市的第一家。

  从坚决不做敌意收购,到首开先河成为公众公司,黑石从来都是最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Blackstone Group 1985年成立 总部地址:纽约

  办公地点:纽约、亚特兰大、芝加哥、达拉斯、旧金山、波士顿、

  洛杉矶、巴黎、伦敦、孟买和香港

  专注领域:旅游、酒店、化工、汽车、国防、消费品以及医药等

  管理规模:约1250亿美元

  创始人: 皮特·彼得森(Peter Peterson)、史蒂夫·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又译“苏世民”)

  在华尔街,有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皮特·彼得森和史蒂夫·施瓦茨曼。他们是黑石集团的共同创始人,现年81岁的彼得森担任集团的高级主席,60岁的施瓦茨曼则出任主席和CEO。黑石之所以如此成功,可以说是两位元老各自禀赋的完美结合,华尔街的人比喻说,年富力强的施瓦茨曼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的精力是黑石这部庞大“生财机器”得以顺利运转的“发动机”,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在政界及金融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和深厚的人脉资源则是黑石的“润滑剂”。

  巨资豪赌EOP、希尔顿

  黑石总是在刷新私募股权基金收购金额的新纪录。

  2007年情人节的前一天夜晚,施瓦茨曼迎来了他60岁的生日,纽约城金融界、政界和演艺界的数百位名流们,身着正式的礼服,前往曼哈顿公园大道夹67街参加了他的生日宴会。就在数天之前,黑石集团刚刚以395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它对全美最大的

房地产信托基金EOP(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Trust)的收购,这笔交易超过了2006年的HCA收购案—一个由PE组成的财团以3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一家医院连锁运营商,成为当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作为CEO,施瓦兹曼将接管这家美国最大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相关报道见《新财富》2007年1月号)。

  在这桩收购案中,比黑石的两位老板—董事长彼得森和CEO施瓦茨曼更加风光的是该集团房地产部门的负责人—高级执行董事乔纳森·格雷(Jonathan Gray),他堪称此次收购的核心人物。现年37岁的格雷1992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毕业后就直接加入了黑石集团,30岁的时候则被提拔为集团最年轻的高级执行董事。2005年黑石集团房地产部门的执行官约翰(John Kukral)离职后,格雷便成为了黑石房地产部门的灵魂人物。

  与竞标对手的争夺中,施瓦兹曼对EOP志在必得。最终,在2007年2月7日,EOP公司表示其社会公众股东在一个临时股东大会上已经同意了黑石集团的并购方案,收购价格为每股55.5美元,连带黑石集团承担的EOP大约165亿美元的债务,黑石收购总成本接近395亿美元,而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

  为了收购EOP,黑石专门成立了黑鹰信托,其资本金约为160亿美元,黑石另借债近200亿美元。此外,由高盛、美国银行等组成的债权融资安排人准备了近300亿美元最高限额信贷,可见黑石的收购弹药相当充足,也足见当时其势在必得的决心。而对于EOP这个庞然大物,黑石究竟会如何处置呢?实际上,持有EOP并改善它的盈利能力并不是黑石集团的兴趣所在。收购完成后,格雷以闪电般的速度拆分EOP。在并购交易完成的当天,即2007年2月9日,房地产开发公司麦克洛(Macklowe)以70亿美元购买了EOP旗下8处位于纽约曼哈顿的房产。毕银资本(Beacon Capital Partners)以63.5亿美元购买了华盛顿和西雅图的房产。旧金山的Shorenstei公司在波特兰以12亿美元购买了黑石旗下的房产。2月17日,也就是收购交易结束仅一周左右的时间内,黑石已经卖掉了53座大楼,这些资产的交易价格已达146亿美元。

  有业内人士预测,如果不出意外,黑石有望在近两三年内从EOP交易中获得约50%的投资回报。这种结果使人联想到了两年前施瓦茨曼手持230亿美元的巨资冲进私人酒店业展开地毯式狂购的情景。现在,这些到手的酒店不断创出收益率的历史新高,而且根据普华永道的估计,2008年之前,这些资产的收益率每年都将继续攀升。黑石最终能从EOP身上收获多少看其今后的运作了。

  仅仅是在收购EOP的5个月之后,黑石集团再次大手笔出手,2007年7月3日以260亿美元收购希尔顿所有股份,成为原希尔顿旗下2800家酒店的新主人。黑石的收购史上,不乏这样的经典案例(表1)。

  坚持不做

  敌意收购

  彼得森在Sony公司担任董事期间,与其总裁盛田昭夫结下深深的友谊,凭借此关系,黑石抢得Sony公司出价20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代理权,攫取了第一桶金。之后他们创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过艰难的募资过程,黑石的第一只基金筹集了8.5亿美元,吸引了32个投资者,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器公司、日兴证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的退休基金在内。

  在黑石的成功秘笈中,有这么一条使得其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使之获益非浅—在盛行敌意融资并购的20世纪80年代,彼得森和施瓦茨曼为公司发展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坚持不做敌意收购。他们发现,运用彼得森强大的人脉关系网与他们每一笔收购生意中的相关公司建立友善关系至关重要,而且无往不胜。这一条现在已经成为黑石的标志性策略,不仅使其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也使得黑石成为一个连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

  上市是为解决创始人及合伙人身家?

  2007年5月21日,在公众眼里一向低调、神秘的黑石集团宣布,公司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IPO,最多筹资47.5亿美元。

  黑石上市无疑是私募股权和创投行业史上一个开创先河之举。尽管黑石并不是第一家进行公开募股的华尔街顶级私募股权基金(KKR公司旗下的一只基金已经在欧洲上市),但它是第一个将其主体公司上市的私募股权公司。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黑石的IPO中出现了中国的身影。2007年5月20日,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宣布斥资30亿美元购买部分无投票权的股权单位,每单位的购买价格是黑石集团计划公开发售价格的95.5%。

  以发行价计算,黑石集团的估值约在336亿美元,大约是高盛集团的1/3,也低于美林、摩根士丹利,但已超过了老牌投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公司。由此引来市场对其价值的质疑。

  与此同时,在招股书中,黑石不肯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既不提供每季度收益数据,也不发表收入指导,而且反复说明基金投资者的利益高于股东。招股书中有一个章节题为“我们将成为一家与众不同的上市公司”,在这部分内容中写道,“上市会给公司带来很多好处,我们将继续保留那些使我们成为一家成功的私有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换句话说,黑石集团将专注长期投资,公司的投资、经营和战略性决策并不会因为公开市场的短期行为而发生改变。实际上,基金投资人和股东之间存在天然的利益冲突:基金投资人希望降低管理费用,而股东追求利益最大化,有动力要求提高管理费用。黑石十分明确地说,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优先于持黑石

股票的股东。

  黑石处处表明上市并不等于拱手让权给股东。董事长兼CEO施瓦茨曼仍然计划将公司的控制权集中在合伙人手中。黑石集团由其普通合伙人—黑石集团资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BlackstoneGroup ManagementLLC)负责管理,而后者主要受控于公司的高级董事总经理。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规定,公司普通股股东只能获得有限的投票权,无权选举普通合伙人或公司董事。公司将继续原有的私人企业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公司可以确定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价格来买卖权益资产。这意味着,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基金投资人。

  黑石还表示不会受到评级公司的影响。私募股权基金所带来的巨额债务对于黑石的评级肯定不利。黑石说,在上市的前两年资本充裕,但之后债务股本比例可能会高达3-4倍,即使上市,也不会改变高杠杆率的运作。

  这样与众不同的上市,给美国的监管者带来一些新问题。黑石的要求跟美国证监会对于股东权益的规定有所冲突。从税收来看,黑石的收益缴纳15%的增值税(capital gain),而非35%的企业所得税(income tax),有不少税务专家指责黑石意在避税。

  无论如何,与其他公司一样,上市会给黑石带来一些竞争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和投资的不透明性被视为其实现高回报的主要条件,它们一向受益于较为宽松的监管,一旦成为公众公司,必然被要求遵守严格的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向来秘不示人的业绩和员工薪酬将会示众,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可自由选择投资对象,用高杠杆率信贷,积极改革公司治理,着眼长期回报的魅力将不再。此外,私募股权公司的利润,只有在所收购公司的股权出售以后才可以实现,而这在时间上是非常不规律的。在这种情况下,与目前的投资者不同,小投资者可能无法理解公司利润的起伏不定,如果公司出现任何麻烦的征兆,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抛出股票。这就是KKR的上市基金股价低于净值的一个原因。

  那么,黑石为何上市?据说是为了给两位创始人和其他合伙人解决身家问题,让每一个人都清楚了解到自己拥有多少身家,以免在两位创始人离去之后,因为利益争夺而使这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分崩离析。这一点在施瓦兹曼的言论和举动似乎有所体现:他一直以来对公共持股嗤之以鼻,就在黑石集团宣布上市计划的前一个月,斯瓦茨曼还在宣称股市的价值已被“高估”(overrated)。然而,人们并未如愿在招股说明中看到斯瓦茨曼、彼得森和其他主要合伙人的股份,有着在高潮期套现企图的他们仍然保持着隐秘低调的作风。就公开信息,彼得森将于2008年退休,届时他可以出售其股份;而据美国媒体猜测,斯瓦茨曼的资产超过100亿美元。实际上,黑石上市后,施瓦兹曼可以释放一部分自己的股份(被认为有40%之多),而不丧失控制权。虽然如果这被当作是市场处于高峰时的无耻套利行动,他可能会失去黑石集团一些 “有限合伙人”的尊重,这些人包括投资股权收购基金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富有的个人。

  跃跃欲试中国市场

  过去几年里,黑石一直把亚洲的投资重点放在印度。2006年,黑石在印度累计投入高达10亿美元。然而,各种迹象表明,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黑石新的投资前沿阵地。

  然而,黑石在中国的开局似乎并不顺利。2004年8月,当时全球最大的旅游集团—美国胜腾旅游分销服务集团(Cendant TDS)全资子公司胜腾TDS中国控股公司与中青旅合资成立了中青旅胜腾旅游有限公司(遨游网),通过互联网开展酒店、机票及包价旅游产品和其他旅游业务,其中,中青旅持有遨游网60%股份,胜腾TDS中国控股公司持有40%股份。不过,中青旅与胜腾的合作并不成功。随后,中青旅将所持有遨游网全部股权分次转让给了Travelport。由于2006年6月黑石出价43亿美元收购了Travelport,遨游网由此成为黑石集团的“孙公司”。股权转让后,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晓冬接替原CEO位置,中青旅方面才开始向遨游网提供更多的资源,施加更大的影响。遨游网目前的实际运营已完全由中青旅方面负责。

  然而,这种调整并没有给遨游网带来经营上的突破。据中青旅年度报告,遨游网2006年亏损2836万元,加上2005年亏损的约3172万元,诞生不到2年的遨游网累计亏损总额已达6000万元。无奈之下,黑石决定退出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将所持遨游网60%的股份转让给中国青年旅行社(香港)有限公司(中青旅注册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交易价格为250万美元,相当于每股0.22元,交易完成后,遨游网将成为中青旅属下全资控股子公司。

  但这并不意味着黑石就此放弃中国市场。2007年1月11日,黑石成功邀请曾在2001年至2003年任香港政府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出任黑石高级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主席职务。梁锦松上任后,马上就开始了其拓展中国市场的行动,并最终促成了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投资黑石。施瓦茨曼表示:“这笔投资非常重要......并且是中国循环利用外汇储备的开始,也是全球资本流动发生改变的典型案例。”

  作为还未在中国实质性开展业务的唯一一家私募股权基金,黑石的实力值得投资界和产业界关注。目前,黑石集团拥有52个合伙人和750名雇员,单单在2006年,就新募集了156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收购基金。截至 2007年5月1 日,黑石集团管理的资产达884亿美元左右,是华尔街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黑石集团拥有60多名在多个领域具有专长且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其主营业务基本涵盖不同资产类和不同资本结构的资产管理,其私募股权基金通过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w五只基金和 Blackstone Communications Partners funds管理着逾324亿美金的资产,投资了全球100多家公司。而联手世界500强大公司共同投资是他们的主要风格,如与时代华纳投资“六面旗主题公园”(Six Flags),和AT&T投资Bresnan;迄今,其投资并持有的公司总企业价值(Portfolio enterprise value)超过1500多亿美元。其房地产投资部门主要在北美和欧洲投资房地产资产和公司,截至2007年5月1日,进行交易 214宗,总投资规模达133亿美元,企业总价值超过 1022亿美元。最近黑石还参与收购北美最大的地产公司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Trust。

  此外,黑石还有对冲组合基金、夹层基金、高级债券基金、自营对冲基金和

封闭式基金,另外还提供各种金融咨询服务,包括并购咨询、重组和重建咨询以及基金募集服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