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艾茨拉蒂:美联储在走钢丝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1日 02:53 第一财经日报
美国诺德·安博特投资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禹刚 次级债风暴乍明还暗,笼罩在金融市场上的阴云并未散去,本周全球股市出现较大震荡更显示出投资者忧心忡忡。 危机根源何在?历经数次金融危机洗礼的全球金融体系为何仍显脆弱?危机会如何改变私人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的生态环境?颇受微词的评级机构又应如何变革?危机阴影下的美国经济前景会怎样影响到中国? 《第一财经日报》日前就此采访美国最大最悠久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管理高达1200亿美元资产的美国诺德·安博特投资集团(Lord Abbett)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兼策略师米尔顿·艾茨拉蒂(Milton Ezrati)。作为华尔街著名分析师,艾茨拉蒂经常做客《华尔街日报》、CNBC和彭博社,每周向数十万客户分析最新市场变化,预测未来走势。艾茨拉蒂自称“投资者的工具”。 美联储在“走钢丝” 《第一财经日报》:你如何看待最近美联储持续注资并下调再贴现利率的举措?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还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艾茨拉蒂:美联储现在有点像在“走钢丝”。美联储一方面希望阻止市场恐慌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又希望避免因注入过多流动性而导致通胀预期。 各国央行希望采取各种可用的短期措施让市场平静下来,它们也不得不这么做。但如果危机持续下去,各国央行将不得不调整基本政策态度,放松货币政策。 《第一财经日报》:有人认为,次级债风暴根源在于美联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投资者借贷成本低廉。你怎么看? 艾茨拉蒂:美国流动性的确泛滥,但并不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货币供应增速都是温和的,M1(狭义货币)的增速甚至还出现下降迹象。事实上,泛滥的流动性来自美国国外。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央行向市场注资以救助金融机构,很多批评认为会招致更多道德风险。你怎么看? 艾茨拉蒂:金融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时,央行只要心慈手软采取注资救助,就一定会出现道德风险。但是,如果央行不施援手,一些鲁莽或贪心的投资者虽然会受到惩罚,但很多无辜的投资者和经济的其他部分也会遭受损失。 《第一财经日报》:监管机构从危机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艾茨拉蒂:经风波洗礼,监管当局应该更加谨慎地使用手中的政策。在未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须尽可能抑制不顾后果的投资行为。这样鲁莽的投资冲动,在经济的每一个周期几乎都会累积并出现。 投资者的自我麻痹 《第一财经日报》:危机传染性之强超出预期。为何全球金融体系依旧如此脆弱? 艾茨拉蒂:我并不想用“脆弱”这个词来形容目前的全球金融体系。金融市场融合是典型的扩张型发展。当扩张进入成熟期后,增长步伐将放慢。投资者自然会对风险变得更为敏感,关注焦点会集中于市场最薄弱的环节。 对危机的恐惧具有传染性。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讲,恐惧反映了市场扩张在成熟过程中形成的风险重估。 《第一财经日报》: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故事为何屡屡上演? 艾茨拉蒂: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尽管投资者曾经历过若干次金融危机的肆虐,但似乎还未吸取教训。每次金融危机,尽管本质上类似,但爆发时表现出的形态各有特征。这使投资者麻痹大意并自我安慰:这一次不会演变为真正的危机,因为与之前的危机看起来不同。 《第一财经日报》:全球经济前景如何?如果美国经济减速,对亚洲和欧元区经济体会有怎样影响? 艾茨拉蒂:美国经济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保持缓慢增长,欧元区经济则已出现减速迹象。这两大经济体的疲软将影响到中国及其他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但欧元兑美元汇率的上升会帮助中国和其他亚洲出口国家占领更多欧洲市场份额。 危机阵痛会延续 《第一财经日报》:风暴会否改变风险偏好?如果风险偏好逆转,私人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将受什么影响? 艾茨拉蒂:以历史眼光来看,当危机从顶点消退后,市场、投资者甚至监管机构对危机的重新审视和谨慎又会逐渐消散。至少在下一次经济繁荣周期到来前,很多肆无忌惮和不顾后果的行为不会轻易重现。危机的阵痛将延续一段时间。 信贷利差还会缩小,但不会缩小到风暴前那种极端地步。私人股权基金还会大举发债进行收购,但难以延续此前的疯狂;对冲基金不会消失,但投资者将提高警惕,并提出更多担保和透明性要求。 《第一财经日报》:为何大量依靠数量模型进行投资管理的“市场中性(Market-Neutral)对冲基金”损失惨重?在市场的急剧震荡中,这种模式出现哪些问题? 艾茨拉蒂:市场如此震荡,任何资产管理手段都难保无恙,数量模型的情况更糟。与其他投资管理手段相比,数量模型更依赖统计记录来建立标准。虽然这些标准和模型在很长时间里表现无误,但在极端波动的市场环境下可能出现误导性判断。 评级机构无能为力 《第一财经日报》:一些金融机构称所购次贷产品均获几大评级机构评定的投资级别,因此评级机构应受指责。你怎么看? 艾茨拉蒂:评级机构只能按规则办事,它们不会也无法预测未来,也不能作出任何担保。参考评级而作出投资决定的投资者应该了解这些事实。唯一能归咎于评级机构的是:它们不应暗示自己的评级标准能覆盖所有不测。 《第一财经日报》:评级机构未来如何应对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艾茨拉蒂:由于金融产品愈来愈复杂,评级机构难免力不从心。假以时日,评级机构将逐渐开始拒绝给某些难以理解或透明度不够的产品评级。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