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对话磋商: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积极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 03:32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宋焱

  成功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方案必须包括以下内容:诸多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间更多的战略合作;增强各国货币政策弹性;加快欧元区结构改革的步伐;在日本进一步加强企业和银行业改革。

  谁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始作俑者”?谁该为全球经济失衡负责……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失衡与增长“共舞”,这样的指责和争论不绝于耳,且每每成为国家(地区)之间贸易摩擦的焦点。而随着日前2007年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春季部长级会议的召开,与会各方围绕如何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有序调整进行积极对话磋商,上述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全球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努力。”出席此次会议的中国

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作出了这样表示,她认为,全球失衡是长期形成的,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解决全球失衡应主要依靠各国采取结构调整和改革等措施。这些措施发挥作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也将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样的判断是理性的。尽管日前央行公布的今年一季度金融运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突破1.2万亿美元,今年前3个月的外汇储备增量超过1300亿美元。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的外部失衡问题仍在加剧,其对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涨形成的压力仍将有增无减,但对于当前深受失衡问题困扰的中国政府而言,从种种关于失衡的“责任之争”中挣脱出来,“正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症结,为纠正失衡作出积极而具有实质性的努力,无疑是明智的。

  有观点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症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贸易视角看,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国际贸易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一原因所导致;另一方面,从储蓄视角看,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和人口结构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

  分析各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有关专家认为,提高美国储蓄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美国推行鼓励私人储蓄的政策本身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美国进出口弹性以及进出口占GDP比例的不对称要求私人储蓄增长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并且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对经常项目赤字的改善产生作用。在此过程中,如果通过利率紧缩进行快速调整,任何改善财政状况和显著压缩消费的措施组合都会增加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并通过贸易、外汇和

股票市场波及全球。

  人们同时也寄希望于主要经济大国之间能够加强政策协调。成功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方案必须包括以下内容:诸多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间更多的战略合作;增强各国货币政策弹性;加快欧元区结构改革的步伐;在日本进一步加强企业和银行业改革。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已经开始对上述问题作出积极响应,目前几个主要经济体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并积极纠正失衡问题。为避免失衡带来无序调整,基金组织于2004年提出了促进全球失衡有序调整的中期战略。基金组织总裁拉托于2006年4月建议就全球失衡问题进行多边磋商,作为执行中期战略的又一举措。随后,美国、日本、欧元区、沙特阿拉伯和中国应基金组织的邀请参加了多边磋商,各国已经就需要联手缓解失衡的措施达成了更好的默契。

  不可否认,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储蓄率不仅与利率水平有关,还涉及到一国的经济和文化传统,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因此,调整储蓄率,无论是美国提高储蓄率,还是亚洲国家降低储蓄率,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各国能够“正视”问题的症结,并为纠正失衡作出积极努力,少一些相互指责,多一些对话合作,我们就能够离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更近一步。我们更加希望,以基金组织多边磋商为良好契机,有关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机制将继续延伸下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