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关于移民企业家的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3:29 《中国企业家》杂志

  编者按:安娜李·萨克瑟尼安教授研究美国高科技产业创新模式、硅谷经济已有二十多年,也是此次关于移民企业家报告的联合作者。钱颖一教授在硅谷一带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多年,曾以中国学者的比较眼光对硅谷模式进行过解读,对萨克瑟尼安教授的研究成果早有了解。

  《中国企业家》借发布这个“移民企业家”报告之机,特请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学的钱颖一教授与萨克瑟尼安教授对这个报告作了一个漫谈式的对话,意在解读,给读者提供报告之外的更多信息、更全面的视角。

  对话者: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教授)

  安娜李·萨克瑟尼安(AnnaLee Saxeni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学院院长)

  从中印比较看中国移民创业者的特征

  钱颖一:这次报告结果和你八年前研究的一个明显不同就是,在硅谷,印度移民创业者数量超过了中国移民创业者(大陆与台湾之和)。你认为这个原因主要是什么?这是否与这段时期中国国内创业机会增多,导致更多的中国人归国创业有关?

  萨克瑟尼安:上个世纪70、80年代来美的台湾留学生从1987年后就开始大批回台湾创业;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再加上一些台湾风险投资商开始去上海寻找机会,促使一部分大陆的留学生也回到北京、上海创业,但是印度人同样也有一批回到印度创业。所以我并不认为“回中国创业”足以解释最近十年来硅谷印度创业者相对剧增这个变化。

  至于各国从美国回去创业的人数,没有人掌握准确数字,我认为从硅谷回中国大陆和回印度创业的人可能都只占各国在本地移民数量的10%左右。

  钱颖一:从报告中可以看到的另一个有趣现象就是中国创业者相当集中地聚集在西海岸加州。我注意到北卡罗莱纳州的“三角创业园”里,印度移民参与创立的企业占了所有移民参与创建企业的25%,而中国移民该数字为零。关于这个现象,我个人推测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地理因素。你看地球仪,与印度正对面是美国中部。从印度向东飞到西海岸和向西飞到东海岸为等距。而从中国飞,只有向东飞越太平洋到西海岸,路途才相对近;第二点,语言因素。印度人在英语上的优势使他们无论在哪里都能更加容易地融入美国社会,中国人则爱去有更多中国人聚集的地方。

  萨克瑟尼安: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英语有优势,印度移民在从事市场开拓、服务这一系列工作时也更加轻松。中国工程师才华过人可英语不是很好,这使中印移民创业者在创业产业选择上表现出差异性。在计算机/通讯领域以及半导体这些硬件制造领域,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移民创业者数量之和远超过印度移民,而在创新/制造产业相关服务领域,情形正好颠倒过来。

  此外印度的殖民历史对于印度人的迁居也有影响。很多印度人曾移民到英国,然后又到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所以在那些地方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社区、媒体与交际圈,不断自我强化。印度移民的圈子与氛围比台湾和大陆移民都要形成得早。

  即便上个世纪50、60年代,部分第一代中国技术移民在新泽西比如像贝尔实验室这样的地方工作,后来很多人都搬到加州去了。中国人更喜欢“扎堆”。他们通过这些组织分享信息、找到资金与合同。在硅谷,一切都变化得非常快,所以创建与拥有自己的社交网络,从别人那里听到意见与信息,对于商人来说非常重要。

  较之东岸,加州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中国人更容易融合进来。加州湾区是我所见过的最为开放与多元的地区,不同出生背景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成功,不管你行为举止如何怪异,是否有博士文凭,只要你足够有创造性、足够聪明。

  除了分别偏重于软、硬件产业的差异,在硅谷,印度移民创业者和中国移民创业者另一个不同是后者有各种不同主题、名义的社团;而前者主要只拥有一家联合会,尽管就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来说,印度人内部的多元化程度其实远大于中国人。

  钱颖一:就你的研究来看,来这里较早的台湾人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了在此创业的大陆人?

  萨克瑟尼安:如果回顾1990年代初期,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甚至相当紧张,他们在背景与文化上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我观察到,他们现在从商业角度考虑,开始更紧密地合作,甚至合伙创办公司。

  萨克瑟尼安:关于中国移民的特征,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拥有专利方面,中国移民领先于其他国家移民。

  钱颖一:如果我以经济学的思维来想,我揣测这里面是否有个人激励因素,即要得到H1B签证和绿卡的强烈动机促使中国人和印度人更为积极地申请专利,因为拥有越多的专利,越可以证明他们的专业能力。

  萨克瑟尼安:哈哈。这种解释很合理。另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是,这些移民绝大多数只有在拿到美国绿卡、来去自由有了保障之后才会回国创业,而且他们一定不会放弃这里的圈子。这使他们如果在本国创业失败后,依然可以回来。

  现在技术移民创立企业的资金问题并不是很困难,这跟原来那些在唐人街开店的创业完全不一样,后者完全是求生存,前者都是工程专业毕业、在美国公司工作过的技术人才。也许早期技术移民开公司资金来源是个问题,只能通过他的社会网络、家庭、朋友来获取创立公司的“天使资金”,但是1990年代后期后,云集在硅谷的上百亿风险资金都知道“我们想找中国人或印度人”。

  钱颖一:东部情况如何?

  萨克瑟尼安:我想东部对这群人来说还是有天花板。那里从实业家到资本家的圈子更保守、封闭。移民即便创立的是高科技企业,也不易在那里成功。

  美国社会对“移民创业”的焦虑

  钱颖一:现在美国社会对这些移民创业者的主流看法是什么?

  萨克瑟尼安:有一些美国人乐见其成,而有一些人则感到受到莫大威胁。我们收到过一些威胁邮件,这些人相信移民在抢美国人的饭碗。

  钱颖一:但是这群移民和以前人们说的那些身无长技的移民完全不同,他们都是高素质的技术移民。

  萨克瑟尼安:美国人现在对中国、印度或多或少怀有某种焦虑,他们并不就事论事,总是觉得移民来美国会取代他们的工作。事实上我很早以前的研究就表明,移民的到来会给本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财富。还有一部分美国人认为中国已经领先,我觉得这种想法很愚蠢,我想现在美国社会还是对本国经济上存有担忧,有一点点惧外。

  钱颖一:这种心理和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人对日本的心理有可比性吗?

  萨克瑟尼安:是一种类似的焦虑。但我个人认为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的情形。首先,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还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其次,当年日本跟美国是种“硬碰硬”的竞争,看谁领先,不是我们赢就是他们赢,对美国确实是个威胁。但你看在产业上,硅谷受益于中国台湾的硬件制造商、以色列的软件工程师……硅谷与中国台湾、以色列、印度建立起了一种互补关系。同样,中国人也可以担当类似角色。这些分布于全球的不同产业集群相互依靠、互补,把它们串连起来,就能产生价值。

  钱颖一:与五年前相比,能说美国人更加开放和理性了吗?

  萨克瑟尼安:很难说。美国经济确实在增长,美国人也更自信。问题是这五年里,所有的媒体天天都在说外包、中国……对于普通的美国人来说,他们没办法接触到具体、真实的中国与中国人,像我妈妈那样的美国人,他们接触不到足够多的信息,她只读、只相信《纽约时报》,所以难免对媒体报道惊叹不已、反应过激,这非常可笑。

  萨克瑟尼安:如果你跟硅谷中国或者印度移民的小孩交谈,他们会告诉你他们今后不想做工程师,他们想从事律师、医生等职业。

  钱颖一:“工程师”是第一代移民独有的现象。

  萨克瑟尼安:是的,我的父亲就是来美移民,他就是工程专业出身,在MIT读的书。

  钱颖一:为什么会这样?

  萨克瑟尼安:我想这是一个以求能在美国生存下去的选择。做工程师你可以脱离贫困、你可以找到工作,同时它也并不要求你与这个社会有太多、太深的联系。我的台湾学生对我说,“我爸爸跟我讲‘你必须学工程’”。但第二代移民(即第一代移民子女)就不一样了。

  “移民创业者”对于全球化的价值

  萨克瑟尼安:1965年前,美国对亚洲移民的限额非常少,1965年后,对技术移民放宽了限额。但是效应并没有立即显现。1970年后,移民开始增多,80、90年代后,移民潮才开始涌现。最大的移民潮是出现在1990年以后。像硅谷,20世纪70年代只有10%的人是移民,到2000年,移民数量在硅谷已占到一半。因为移民融入硅谷、又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本国(地区),硅谷的各种产业得以跃升为全球化。我相信硅谷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全球化就是因为这些移民。全球化并不就是那些跨国大企业,它们只是其中一部分。

  这些移民企业家不但在科技创新方面对美国经济贡献巨大,而且他们推动了全球化。当他们回到台湾时,他们帮助台湾将政策聚焦在教育改革、风险投资培育上,当他们回到以色列时,他们在以色列建立了产业集群,由此和硅谷产生了联系。现在上海、班加罗尔,也是这样,在他们变成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节点之前,还需要进行一些改革。

  钱颖一:值得注意的是,每天占据媒体要闻头条的都是跨国大公司、财富

500强的名字,但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那些众多的创业小企业,它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创造了巨大价值。

  我们是否可以说,不管欧洲国家如何努力,但由于不是移民国家而使自己在移民创业中吃亏?

  萨克瑟尼安:我想这是它们在全球竞争中的一大不利之处。因为创业者需要与当地建立联系。人们是否能来去自由,是否在当地有可信任的人,是否能快速启动项目、建立公司,这很重要。

  钱颖一:这点很重要——报告里说硅谷初创企业里有印度移民创始人的占15.5%、有中国移民创始人的占12.8%。这不是指15.5%的硅谷初创企业中每个创始人都是印度人,或者12.8%的创业公司中每个创始人都是中国人。事实上,是移民与美国本地人共同创业。

  萨克瑟尼安:是的,这些创始人必须和其他不同长处与技能的人合伙、合作。纯粹由中国人或者印度人创立的公司非常少,事实上那些只在自己种族、社区网络里找合伙人或者雇员的企业通常会变得很糟糕。风险投资商基本上也不会投给团队只由一个种族构成的企业,他们知道这是个问题,企业的视野会变得很狭隘。

  钱颖一:硅谷成功企业由移民与美国人共同创建的例子很多。比如雅虎,由台湾移民杨致远和美国人创建;比如Google,是由出生于莫斯科的移民布林和美国人创立;等等。

  萨克瑟尼安:这正是硅谷对创业者的魅力所在。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环境。

  (翻译、整理:本刊记者李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